江西农业大学"英语探农耕"团队完成稻作文化调研与实践教学双轨行动
2025年7月1日至5日,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探农耕"实践团队先后赴江西省万年县、南昌县塘南镇,开展稻作文化遗产系统调研与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团队通过多维度考察、专业访谈及成果转化实践,探索农耕文明活态传承新路径。
专业考察夯实研究根基
团队在万年县开展深度调研。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遗址,团队成员系统考察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夹砂陶器、磨制石器及水稻植硅体化石等关键遗存,通过专业讲解深入认知该遗址作为世界稻作起源地的重要学术价值。随后在万年县博物馆,原馆长王炳万作为仙人洞考古亲历者,引导团队系统考察馆藏农耕文物,梳理稻作文化发展脉络。王馆长在专访中强调:"万年稻作文化是中华文明瑰宝,亟需加强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应发挥跨文化桥梁作用。"
![]()
田野调查聚焦活态传承
团队深入裴梅镇稻作核心区开展实证研究。在非遗传承人程道明指导下,成员实地观察野生稻形态特征,系统学习稻作驯化历程。团队在荷桥村完成多份有效问卷,深度访谈村民,收集文化认知与传承现状的一手数据。裴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曹建金现场演示《栽禾歌》《耘禾歌》等传统稻作山歌,团队全程记录并分析其作为农业生产时序记录与民俗信仰载体的活态价值。
![]()
塘南实践转化研究成果
7月5日,团队转赴南昌县塘南镇开展"稻作文明进课堂"实践教学。面向50余名中小学生开设双语文化课程,运用调研采集的影像资料等素材,系统讲解野生稻驯化史、稻作民俗等核心知识。课程创新设计小学版英语话农史,实现理论知识向文化体验的有效转化。
![]()
建立长效传承机制
本次调研使团队深刻认识到农业活态遗产的保护价值。学院将持续组织专业力量,通过多语种课程开发助力农耕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供稿:王路娟 黄豪 刘天翔
审稿:陈泽源 刘霞 李文瑞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