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心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本章是孔子关于“强”的论述,是对子路问强的回复。子路,名仲由,又字季路,鲁国卞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兼任孔子的护卫,深得孔子器重,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被称为“先贤仲子”。但是如此优秀的人却有一个缺点:“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曾评价其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论语·述而篇》)。稍显其有勇无谋。
朱子注曰:“子路好勇,故问强”。子路之所以提出此问,很大原因在于其尚勇,想成为一名强者;他心目中推崇的“强”可能是一种外在的体质的强壮、强悍,更多倾向于蛮力的征服。对于子路的问题,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其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可见,在孔子看来,“强”并无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南门、北方以及子路自己均有各自的定义。
南方人与北方人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气质,南方风气柔弱,其人舒缓和柔,能够以隐忍之力战胜他人,属于君子之强;北方风气刚劲,其人刚猛好斗,能够以果敢之力战胜他人,属于勇力之强。南方之强具有以柔克刚的特点,北方之强具有刚猛果敢的特点。
中庸之道在于“执两用中”,所以孔子提出“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两端,让子路明白问题之实质所在,进而给出中庸之强的理想目标。对于南北方之强,孔子并未直接评价孰优孰劣,在孔子看来,二者均是所处之环境的产物,有其各自的价值。然而,二者虽各有所长,但无需东施效颦,乃要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孔子最终提出了他所认为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朱子注曰:“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四书章句集注》P941)
即真正的强者必须具备以上四点: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换言之,强者必须能够守住本真,不被周遭的人事物扰乱心神,并且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既不与别人搞对立,也不被别人同化,更不是无原则地随声附和、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而是自主独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常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心志,不管顺境逆境皆不偏离心中所立之标杆。
可见,真正的“强”不是战胜别人,乃是胜过自己,控制自己,让自己恒常处“中”。老子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同样,夫唯胜己,故能胜天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之“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