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是商业中心宠儿的快时尚,如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ZARA在2018年在大陆区域还有183家,到了2025年只剩了132家,H&M在大陆的门店,也从顶峰时期的535家,跌落到现在的300家左右,而C&A 在 2020 年已将中国业务出售给本地私募,随后因规模不敌本土电商和成本上升等继续收缩,基本撤离中国线下市场。
可以说,除了优衣库以外,其他的外资快时尚在中国市场,几乎是全面败退!。
作为替代者的国产快时尚品牌,UR实现了逆势增长,目前已经有400家门店,并开始全球化布局,但MJSTYLE在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后,因为多种原因大幅亏损,在2022年进入了破产清算。
其他的可以归入快时尚的本土品牌太平鸟以及热风等,虽然也保持了稳定的发展,但从店铺规模和影响力上,并不能全部填补原先知名品牌留下的空白。
于此同时,作为老牌主力店的大型超市也逐渐被更小更专注的生鲜超市替代,而影院的屏幕数虽然有所增长,但上座率急剧下滑。
曾经支撑购物中心的主力店,似乎集体出现了瓶颈。
所以大家都在说:主力店不行了!
01
主力店时代真的过去了?
日本京都的京都站不远,有一个永旺梦乐城,是一个十四万平米的大型商业中心,分为SAKURA栋和KAEDE栋。
作为一个有着典型生活消费特征的大型商场,这个项目而每年的客流大约在1800-2000万左右,官方营业额没有准确数据,估算约在350-400亿日元左右,在日本的商业中不算拔尖,但绝对是一个运营良好的项目。
支撑这样一个项目的,不是什么炫酷的主题,也不是什么首店经济,而是足够多的主力店。
![]()
![]()
![]()
到了KAEDE栋,几乎全部由主力店构成,包括一层的TOY’S,二层的大桓书店,三层的运动用品专卖Super Sports Xebio,以及四层的DAISO 百元店等。
![]()
不仅是永旺梦乐城,几乎日本所有的大型商业体中,主力店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大阪的中心区的阪神百货店梅田本店(Hanshin Department Store Umeda Main Store),除了常规的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外,那个九个区的LOFE就能逛一个小时。
![]()
同样位于梅田年轻商业体LUCUA中,影院、MUJI等主力店次主力店的比例也占到了接近40%左右。
在我们的主力店纷纷撤场收缩的时候,日本这种以主力店为核心,搭配其他业态的购物中心模式,反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大的差异?
02
这个锅又扣给了年轻人!
关于国内主力店萎缩的最普遍说法,就是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改变了,更喜欢个性化的东西,所以快时尚不行了。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有些片面。
这几年在商业地产圈,“新生代”是个很好用的锅,不管什么做不好,都是“新生代”口味变了。
问题是除了“新生代”,还有80后,70后,他们只是老了,又不是没了,还活跃在消费的主战线上。
快时尚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词汇。
时尚的含义,美学层面是对美的持续探索与表达,也是时代审美的映射。在社会层面与身份、阶层、性别、政治等紧密相关,是一种流动的视觉语言。
在哲学层面,时尚则是体现着“新”与“旧”的拉锯,是一种时间性的张力,需要在“新潮“与”过时“之间寻找平衡。
而快时尚的内涵,则是快速、模仿、复制、低价、高频。
这与时尚的“经典性”与”文化性“,其实有着天然的冲突。
特别是时尚本身鼓励个性化的表达,但快时尚追求的是大规模的趋同。
“快时尚”这个词本身,将“速度”凌驾于“创造”,用“价格”取代“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化时代的时尚幻觉。简单来说,所谓快时尚,是通过制造了一种“人人都能拥有的时尚感”,来达到所谓“时尚平权及潮流民主”,从某种意义是,这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快餐式时尚消费。
时尚和男人一样,可以新,可以潮,但不能太快。
快时尚的兴起开始于1990s-2008年,随着全球化供应链以及中国制造的崛起,快时尚在欧美迅速扩张,ZARA、H&M、Forever 21、Topshop 等成为购物中心的标配。
这些品牌,通过采用高频上新 + 低价定位 + 门店快速铺设的策略,迅速进入了时尚服装的主赛道。
2009年金融危机后,消费者更偏好“高性价比”,快时尚逆势扩张,迎来了一个爆发期。
而到了2016年,快时尚明显进入了争议期,一是连续出现了环保问题及劳工问题,在全球的形象都受到了冲击,第二是快速生产模式下的质量问题开始频发。
当年某品牌的西装,在婚礼上蹲开档的故事并不是孤例,至于线头乱飞、对缝歪斜都是小事了。
更重要的是对于时尚的过度消费,开始出现了反噬,“满街撞衫“的时尚,到底算不上时尚?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思!
所谓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
2020年后,快时尚已经完全走下神坛,欧洲部分国家甚至推动“绿色监管“与”反快时尚”立法(如法国2023年提案:向超快时尚征环境税),美国也开始就环保问题,对快时尚进行限制。
尽管快时尚公司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新的市场形势,例如 H&M推出Conscious环保系列, ZARA发展AR试衣、定制服,但快时尚的衰落已经在所难免。
这是商业消费行为的正常进化,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
“现在年轻人更加喜欢个性化”,不过是这种趋势下的一个片段。
从另一个角度,“追求个性化”的你年轻人,在东京及大阪的优衣库及LOFT等主力店,一筐一筐的往回带货,也说明高性价比的基础款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事实上,快时尚兴起时的主力拥趸,是70后与80 后,而这批人忠诚度的丧失,才是快时尚不再“时尚”的最主要原因!
03
互联网时代的“时尚”逻辑!
击溃传统快时尚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快时尚”的兴起。
其代表是SHEIN.
大家都知道,ZARA等是靠设计师+买手+经验”,用前端预测与控制款式,说白了就是流行什么抄什么。
而SHEIN则更近一步,建立算法预测 + 用户反馈 + 再追加,比ZARA更加精准,反应更快。
它在多个SKU上采用“多款小批量”的策略:每日上2000个SKU,通过用户点击、浏览、转化等行为数据反向驱动供应链,及时优化生产。这一模式依托数字化能力,建立起高效柔性的制造网络,特别是在中国广州周边形成庞大的OEM工厂集群。
这已经不是文化与时尚之争,而是科技对商业模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SHEIN的价格更加便宜--不使用实体店,低库存,使它的成本管控答道了非常高效的地步。
60块一件的小T恤,样子好看还能拍照,还要什么自行车?
至于这是不是时尚?真的有人关心么?
但这恰恰击中了ZARA等的软肋,作为时尚品牌,真正的时尚属性正在被削弱,而作为快速消费品,价格又无法与SHEIN竞争。
两者代表的是快时尚两个时代的答案——一个是工业整合的巅峰,一个是数据时代的极致,目前,ZARA面临门店饱和与环保压力,正向数字化与可持续转型推进。SHEIN则在高速扩张同时遭遇环保、劳工等多重批评,面对欧美政策监管与品牌信任危机,二者的未来都处于不确定之中。
但显然,SHEIN、Temu等新型时尚快消服装产品,对于zara、H&M等的冲击已经形成了。
之所以要厘清“快时尚”的起伏原因,是因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近年来市场变化的核心逻辑,只会拿着“年轻人都喜欢个性”这种狭隘的论点作为论据,我们就永远不能理解主力店真正的困境与机遇。
04
为什么日本的快时尚
依然坚挺?
日本的主力店坚挺至今的第一要素,当然是消费旺盛。
从经济形势而言,日本已经基本摆脱了所谓“失去的三十年”的影响,经济重新进入了增长期,自然带动了整体社会消费的发展,其次是日本游客连续创造新高,给主要城市带来了大量消费群体。
但最关键是的还是产品力。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以优衣库、MUJI等代表的主力品牌,是不是属于快时尚范畴?
优衣库走的是“基础款”、“舒适度”及“科技面料”的混合路线,不追求潮流爆款,强调“LifeWear”(生活服),在战略上更重视长期供应链优化和自研技术,如Heattech、AIRism等。
而MUJI则定位生活方式品牌,以“无品牌”、“极简”、“环保”为核心理念。,计语言是“去风格化”的永续美学,而非“当季流行”,不依赖高频率上新或制造潮流感,也很少打折。
二者都有个共同的特征:高性价比,不追求潮流,注重产品品质。
这种长期主义的策略,有效的规避了流行的大起大落。
几乎每个日本百货里都有的LOFT,是一个强调创意、功能性与个性表达的生活杂货品牌,集合文具、美妆、家居等产品,重在提供“好看又好用”的日常解决方案。
这个品牌设计感强,注重视觉陈列与氛围营造。上新节奏很快。商品更新频率可媲美快时尚,但目的是“激发灵感”,不是追流行。价格算然不算太便宜,但绝对物超所值。
另一个经常出现在日本大型购物中心的本土户外品牌,MONT-BELL也是性价比与质量管控的典范,而且同样不是追赶潮流的产物。其他的如BAYFLOW、AZUL、及BEAMS等品牌,几乎都具备平价、简约、普适性强,质量控制优秀等特征。
所以日本的所谓“快时尚”,应该是属于”时尚“与”功能“之间的产物,其特点是质量有限,物超所值。
注意是超值,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低价。
从正常人的生命周期分析,生活消费与基础消费,永远有着巨大的市场,关键在于能不能吸引这个市场的青睐。
05
我们的主力店
为什么不行了?
传统的主力店,例如超市规模的下降,是正常的市场进化。国内国外都一样,不过因为我国电商业的发达,所以对于超市的标准化产品的冲击更加厉害一些。
影院则是在前些年的高速发展中,屏幕数量大幅增加,但疫情后观影人数反而下降,导致影院的竞争加剧,所以出现了影院整个产业的整体疲软.
快时尚及快消类主力店的下滑,固然有市场的原因,但与传统的快时尚品牌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质量下滑都有直接的关联。
今天我们的商业,面临的局面更为严峻。
一方面是消费的降级,另一方面强大的电商体系对传统模式的冲击,都成为了实体商业必须面对的困境。
创新当然是需要的,但要是仅仅认为通过简单的“个性化“以及”新概念“就能改变市场,显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举个例子,如果单纯的把“新“和“快”作为时尚的标签,那么仅仅SHEIN每天新上的SKU就超过2000个,每年能在网站留存销售的SKU接近60万个,同时大数据系统及柔性生产搭建的高速反应体系,可以将最新的流行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价格传递到消费者手上。
传统商业想在这个领域与SHEIN等平台竞争,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人的消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而国内庞大的消费群体,意味着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可能成为主赛道。
哪怕消费出现了降级,消费者在花钱上会越来越理性化,但对于对于注重质量、强调功能以及以基础款为主品类的产品体系,反而可能是一个机会。
例如UR的定位是“轻奢时尚”风格,也就是用较低成本实现“看起来很贵”的效果。强调设计感与潮流,注重质量管控,让 UR 在 H&M、ZARA 的下沉与 SHEIN 的低价潮中,找到独特空档,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
日本商业的成功,不一定适合我们,但在理念上,任何商业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尊重消费者最真实的诉求,尊重市场规律,做出差异化。
部分往期文章:
老丹,江湖又称丹总,一个喜欢说实话的商业老炮,爱好户外与美食,十五年商业地产一线从业经验,曾参与国内多个知名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设计、招商与运营,中购联专家委员会委员,IFFRE常务理事,联商网特聘讲师。
熙领(上海)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社区商业与城市更新专业化团队,核心技术团队均有多年国内外商业研究、定位、建筑和空间设计、以及招商运营的全过程经验,近年来成功操盘了多个城市更新与改造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效益。
业务联系电话:13501750783(可加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