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一个被很多人误解,甚至焦虑的话题:人脉。
如今,市面上关于“人脉学”的书籍、课程铺天盖地,大多教你如何“搭关系”、“说漂亮话”,似乎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平步青云。
但《毛选》里的智慧,却给我们讲了关于人脉更本质、更深刻的真相。
伟人虽然没有直接写一篇《论人脉》,但他处理统一战线、团结同志、争取同盟者的思想方法,处处闪烁着对“关系”本质的洞见。
结合这些智慧,我们聊一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脉?
![]()
举个例子,小时候老家收麦子。
你看啊,收麦子是个力气活,也是个合作活。
你自己家麦子熟了,你一个人吭哧吭哧割,累死累活也割不完。隔壁老李家麦子也熟了,他力气大,镰刀快。
你跑过去跟老李说:“老李啊,咱俩老邻居了,感情这么好,你看我麦子割不完,急死了,你能不能抽空帮我割割?”
老李可能抹不开面子,帮你割半天。但下次呢?下下次呢?
老李心里肯定嘀咕:凭啥呀?我自家麦子还割不完呢!感情归感情,力气活是力气活。
时间长了,老李见你就躲。
反过来,如果你也是个割麦好手,镰刀使得溜,捆麦子捆得结实。
今天你帮老李割半天,明天老李看你忙不过来,自然主动过来搭把手。
你们俩互相搭伙,麦子收得又快又好,谁都不吃亏,谁都觉得值当。
这人脉啊,就跟这搭伙收麦子,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毛选》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任何健康、可持续的关系,都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平衡与互惠基础上。
你说你同学是市局局长,你在超市打工。
你眼巴巴指望着他看在“老同学”的面子上,动用手里的资源帮你调动工作,解决你的大难题。这在对方眼里是什么?
是负担,是麻烦,是不对等的索取。
他那个位置,举手之劳?
或许对你来说是,但对他可能意味着风险、意味着要动用公权力或者人情去填一个“不对等”的坑。
他帮了你,你能给他什么?
超市打折券?还是下次请他吃顿更贵的饭?
人家缺这个吗?
他缺的是能和他站在差不多高度,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甚至未来能互相“搭把手”的人。
所以,你同学是局长,你在超市打工,这层“认识”的关系,本质上就不是人脉。
它只是你通讯录里的一个名字,一个你单方面想“借光”的对象。
![]()
这就像《矛盾论》里讲的,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相互依存和斗争关系,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
单方面的“认识”或“有关系”,如果没有形成基于共同利益或互补价值的统一体,那就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甚至可能带来压力而非助力。
《毛选》中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极其光辉。
其精髓在于,为了战胜主要敌人或实现共同目标,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关键在于“共同目标”。
真正有效的人脉网络,不是散乱的、漫无目的的“认识很多人”,而是围绕着你的事业发展、专业提升、价值实现等核心目标,所构建的、能够互相支持、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如果你是超市打工者,你和局长同学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事业目标或专业交集。
你们的联系纽带,可能只剩下过去的同学情谊,这种情感纽带在涉及现实利益或复杂问题时,往往显得单薄。
但如果你是科长,情况就变了。
你们可能服务于同一个城市的治理体系,关心同一个领域的发展(比如经济、民生、某个行业)。
你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工作中的难题、发展中的瓶颈),也有着共同的“事业”(推动工作进步、服务群众)。
在这个前提下,你们的交流自然就有了共同语言和现实基础。
你基于自身工作提出的见解、遇到的困难,对他来说可能具有参考价值;他的经验和视野,对你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能力也有帮助。
这种基于共同目标或相近领域建立的联结,才是稳固的、有生命力的“人脉”。
所以,看到区别了吗?
人脉的核心,从来不是“认识谁”,而是“你是谁”,以及你能为这段关系带来什么“价值”。
![]()
来源 | 周亦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旨在文化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留言、转发、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