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通计内城周六里二百步,外郭周十八里一百二十三步。郭门九座,内城门四座。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的城郭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也渐渐地消失。
这些“门”,也和其他诸多老地名一样,背后都有一长串的故事。千百年来陪着城市经历风霜和发展,瞧着门里面的车水马龙,望着人们的聚散离合,可以追溯出这个城市的根。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兰州城门背后的那些事。
迎恩门
这是兰州东郭城门迎恩门,俗称东稍门,位于今东方红广场东口十字。在东郭城墙上建四层城楼,每层六开间,歇山顶,三层之上有重檐。东郭城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都指挥李进建筑,题额“迎恩门”。由于京城北京大体上在兰州此城门的东方,且皇帝的恩旨都由兰州官员在此引入城内衙署,故名。明清高官来兰州,或取道兰州西行,当地官员都要在迎恩门外迎接。
照片是抗战前拍摄的,城楼巍峨,雉堞完好,城门洞开。城门外原为陕甘驿道,1924年由甘肃督军陆洪涛改建为西兰公路的起始段,但只建到东岗镇。照片上只见大轱辘马车进城出城,行人稀少。公路两侧皆为平房铺面,房檐下悬挂遮阳幌子,有的竖立遮阳篷。停滞的兰州,除了十来里公路、剪去长辫以外,依然是晚清景象。
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指示全国各地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以响应世界和平会常设委员会的宣言。10月8日,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年底改迎恩门为和平门,城门上的石额可证。城门两侧新辟公告栏,张贴人民政府公告和宣传材料。一个戴制帽、穿制服的干部骑自行车进城,自行车时为时髦的交通工具。城门北侧待客的轿车子、羊皮筏子,皆为古老的交通工具。路南两个行人穿制服,其他行人都是传统的兰州老服饰。同一空间,新旧齐聚,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兰州街景。
拱兰门
拱兰门,俗称南稍门,位于南关最南端(今老酒泉路原兰州卷烟厂稍南),始建于明代,历代修缮。城楼建城墙上,高四层,六开间,歇山顶重檐。南北两侧夹持角楼,建在城墙转角处。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打击攻城之敌,拱卫兰州城,故名拱兰门。
拱兰门角楼
角楼是建在角台上的阁楼建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设施,起瞭望和防御作用。角楼外壁都向城墙外壁外凸,登楼守望,视野开阔,可以清楚地观察敌情。战时,士兵可从正面及两侧射箭、放火枪、滚石,以杀伤攻城之敌。
安定门
正北的城楼在城墙上建四层,每层六开间,歇山顶。它是明清时期兰州城西南郭城的城门楼,明代称永康门,取永远安定之义。清道光鶴十三年(183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维修兰州城时,改名为安定门。其旧址在今中山路兰州市交通局办公楼与胜利饭店之间。
这是20世纪30年代从龙尾山麓拍摄的照片。照片中上下沟果园、民宅延伸到西关城墙,西面是城墙上的马面,东面是静安门,硬山顶,城门洞上建楼三层,每层六开间。穿过静安门进入西关街(今临夏路),正对火祖楼,高三层,歇山顶,为过街楼。楼北为火祖庙,后为临夏路小学。西关街北为甘肃举院,三栋硬山顶大殿坐东朝西,自西向东按中轴线排列,即至公堂、观成堂、衡鉴堂。再北为黄河、白塔山。
袖川门
这是兰州城西关的城门楼,正式名称是袖川门。兰州黄河谷地,以兰州城为界线,城东至东岗镇称东川,城西至西柳沟称西川。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庄王朱模看到雷坛河东西两岸的龙尾山、华林山“有仙人舞袖之形”,故西川得名袖川,西关城门遂派生为袖川门。兰州人将关城,也就是郭城的城门叫作稍门,就将西关城门俗称为西稍门。抗战中,因倡导左宗棠开发西北的精神,改名为宗棠门。1949年8月26日,解放军率先从宗棠门攻入兰州城,为纪念兰州解放,遂改名为解放门。
最西部的城楼就是袖川门。西关南城墙蜿蜒向东而去,有两座马面东西分列凸出城墙外,加强了城墙的防守能力。再东的城楼为静安门。城墙外绿树成荫处为下沟果园菜地,院落掩映在果园里。
照片拍摄的是袖川门的内侧,夯土城墙,青砖包砌。城墙顶部,外侧筑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用来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比垛口低,起防护作用,保护士卒不至跌下。
袖川门、西关及甘肃举院
城墙内为西关,街道东西走向,南北两侧为前店后院式的商号和车马店以及民居。绿树浓荫处四角攒顶式古建筑为西关清真寺的邦克楼。
西关北城墙外是甘肃举院,其城门开在西南角,坐北朝南,城门洞上置石额“举院门”。举院中部明远楼高耸,其南北两侧为士子考试的一排排号舍。明远楼以东,至公堂、观成堂、衡鉴堂高出平房。
举院北黄河如带,白塔层峦,镇远浮桥依稀可见。举院西为北园,古树蓊郁处为白云观。
桥门
桥门因黄河镇远浮桥而得名。明代宣德、正统间,展筑兰州外郭城时,建成桥门,时称天水门,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得名。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改名为通济门,取往来通达之义。楼建在城墙上,高三层,六开间,歇山顶。出城门,过镇远桥,朝西可赴河西、新疆、青海、西藏,朝北可达宁夏、内蒙古。
水北门
这是1933年从水北门城门洞内向西拍摄的中山铁桥照片。水北门是兰州内城的北城门,位于今永昌路北口,是内城官绅商民汲取黄河水以备饮用的重要通道。
明洪武十年(1377年),兰州卫指挥同知王得在宋元兰州城的基础上拓建城池,只有北城墙西段及水北门沿用宋元之旧,稍事修补,因此水北门城楼比东、西、南三城楼规模显得较小,门内独有“玉关锁钥”石额,其他城门则无。因为是汲水的生命之道,水北门便被命名为广源门,希望供水充足(盖城内水井大都为咸水),但老百姓都仍呼水北门。
庆安门
庆安门,俗称小水门,门外就是黄河。新关、东关居民在此汲取饮用水,督标五营在此饮马。照片显示的是庆安门外的河堤及石券拱桥,围以石栏杆,戴草帽的两位市民和一个小女孩观看摄影者。河堤内侧是北城墙的马面。下游一人挑担汲水,再下游三辆水车一字排开倒挽河水,浇灌水车园鱼池子600多亩地。水车北面是雁滩滩尖子,绿树成荫。庆安门在今静宁路北口,三辆水车在今大教梁敦煌研究院址,20世纪70年代这里是黄河教场河最西端。
镇远门
这是民国初年兰州内城西大街与镇远门的形象。镇远门俗称西门,城门外有瓮城,即今西关十字张掖路西端稍东。城楼高四层,六开间,歇山顶,三层有飞檐。西门至辕门称西大街,即今张掖路西段,街道南北两侧店铺相接。照片中的街面即今西城巷以西段,街南铺面上悬挂望子,造型为一枚铜钱,下吊流苏,表明这是一家钱铺子。钱铺子是清朝及民国初年兑换银锭、铜钱的金融机构,由山西、陕西两帮经营,最多时达60多家,清末民初有政德明、永和裕、义兴隆等30多家,总资本达20多万两银子。钱铺子每兑换一两银子,能获利二三十文,这叫“明利”;暗地里,通过压秤、折色、掺小钱,获取不义之财。抗战后,银行占主导地位,钱铺子逐渐消失。
皋兰门
这是兰州内城南门城楼,位于今酒泉路金塔巷东口稍南,明代称崇文门,有肃王尊崇文化的含义在,因为其正北就是明肃王府。清代改称皋兰门,因面对皋兰山之故。老百姓称南大城门,因为这是兰州城门楼中最为高大雄伟的:歇山顶,城门之上高三层,层层重檐,嵯峨宽敞,在多为平房的城池内,自然有鹤立鸡群之势。嘉庆、道光间两任陕甘总督的那彦成撰书“万里金汤”匾额,悬挂歇山顶下,每字大三四尺见方,书法雄峻,词义恢宏,与城郭山川相称。故也有以“万里金汤”称呼皋兰门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