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又叫“狮城”,位于河北省东部,境内都是平原,东为渤海,名字取“沧海之州”之意。北宋时期,沧州属于宋辽边境,民风彪悍,古代有“镖不喊沧”之说,习武之风浓厚,被称为“中国武术之乡”。
沧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沧州地界设置勃海郡,下辖26县。公元517年的北魏时期,在此设置沧州。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在沧州段有216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于是沧州一跃成为了运河之都,商贾云集,经济文化等领域得到飞速发展。
建国以来,沧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百年前后的沧州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去下面的这些老照片中看一看吧!
△30年代的沧县闻远楼——也就是当时沧州远近闻名的钟鼓楼,为双重檐歇山顶造型,城门高大,城楼上面一层为钟楼,匾额上写着“海天锁钥”四个大字,钟声一响,远近皆闻。
下面一层供奉有一尊魁星,同时做魁星楼用。底下的道路都是土路,照片中刚下完雨不久,一个小孩子走在城门前面泥泞的路面上。
△从图中可以看出,闻远楼前的道路十分狭窄,再加上城门本身也十分狭窄,所以不能适应后来城市发展的需要,于是在1957年道路扩宽改建时拆除。
△沧州城门老照片,城门上面用沙袋垒成碉堡,斑驳的城门左右,各放着一个可以移动的木栅栏。
△1893年的沧州铁狮子——为了铁狮子的稳固,人们在铁狮子的肚子底下垒满了砖块。
铁狮子位于沧县旧州镇开元寺前,为山东人李云在公元953年的后周时期铸造,距今已经一千多年。铁狮子高5.47米,重31.53吨,是我国现有的最 大的铁铸文化遗产,表明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铸铁工艺,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
△1910年的铁狮子——三个当地人在铁狮子上,一人坐在狮子头上,另外两个站在铁狮子背上,用手扶着铁狮子上面的莲花座,由此可以看出,这尊铁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铁狮子的肚子里,写满了《金刚经》的文字。人们一般认为,沧州的铁狮子是镇守渤海所建,所以又叫做镇海吼。
△40年代,由于铁狮子所在地地势低,一场大雨过后,铁狮子的四条腿都被淹没在水中。
△1957年,为了更好的保护铁狮子,人们将铁狮子周围修砌砖石,并在上面盖了亭子。谁知弄巧成拙,由于亭子太低,水气不能及时散出去,加速了铁狮子的氧化生锈速度。
△1975年,铁狮子上面的遮雨亭终于拆下来了。
△十多个人爬到铁狮子上面拍照,这样对比着看,铁狮子可真大。
△沧州献县西城楼——照片拍摄于清末,当时的城墙和城楼都还基本完好。说起献县可能有些陌生,但是一提到纪晓岚大家可能就不陌生了。献县崔尔庄就是纪晓岚的故乡。
△沧县公署,大门上的字不用介绍就清晰可见,一眼就能够辨认出来。
△1903年,沧州一处西洋人开设的医院,正在进行开业仪式。
△京杭大运河上的帆船——照片拍摄于1900-1910年间,帆船上拉满了人和货物,几个人在用力的撑船前行。
△1931年的沧州水月寺——水月寺始建于公元953年的后周时期,历朝多次重建重修。照片中的水月寺建筑群规模庞大,山门、次殿、大殿、后殿俱全,两侧配殿和跨院一应俱全,是当时京津冀附近的名寺。现如今,有名的延参法师就在水月寺内出家。
△水月寺内的一尊天 王塑像,看起来惟妙惟肖。
△当时沧县的一处街道,街道上一下过雨,就泥泞不堪,人车难行。
△沧县的一处街道上赶集的场景,人山人海,很是热闹。
△沧县湖边,一个人用扁担挑着两大捆柴禾走过,湖对面是一片西式建筑。
△当时的沧县火车站。
△沧县火车站前停靠的日军运兵火车和站台上的日军。
△肃宁县署前面,抗击日军的平原游击队。
△1939年,日军挺进白洋淀——白洋淀位于沧州和保定交界处,一大部分在保定。一小部分在沧州任丘。
△雁翎队队员,左边的这个队员看起来和小兵张嘎一般大。
△白洋淀上做射击训练的雁翎队队员。
△躲藏在白洋淀芦苇荡里的雁翎队队员,船上放满了枪和物资。
写在文末:
这一张张沧州的老照片,像一台时光机,带我们又回到了百年前后的沧州,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在这一帧帧泛黄的相片中泛起。
它让我们看到了威武雄壮的铁狮子,英勇的游击队员,看到昨日和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力量源泉。沧州在变,但那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从未改变。愿沧州的明天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
来源:沧州商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