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心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 ɡǔ huò,即网罗)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第七章
本章是孔子关于知与行的评论。他指出,许多人自恃有智慧,以为已经洞察一切,但他的智慧却只是停留在口头理论之上,无法辨明善恶。他自以为的智慧无法帮助他趋利避害,甚至陷入网络仍不自知;也有些人自以为知道了,也能辨明善恶、衡量是非,但却无法长久地持守、践行,“不能期月守也”(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中庸之道虽好,但却需要完整、准确地认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才能够发挥出它的价值,有益于我们的生命。若是没有真正领会便自谓“予知”,这样的知道只会使人骄傲自满,而毫无益处。即使已经完整领会了道理的真谛,也需要付诸实践方能得益,才算为“真知”。
“好撒玛利亚人”(路10:25-37)的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予知”与“真知”的区别。故事中的利未人自谓“予知”,他们确实知道“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他们也照样念了,但却仅此而已,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他们只会选择“绕道而行”。所谓“真知”不仅需要知道“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也不仅能够评价出对错,更重要的是需要“你去照样行吧!”,即知行合一。
孔子指出,很多人明白中庸之道,并且也能够付诸实践,但很遗憾的是,“而不能期月守也”。道理不仅需要明白并且付诸实践,还需要恒常持守,而颜回就是这样的人,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他选择了中庸,得了它的好处,便一直持守,不让它失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