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书影史,有你更精彩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宣和殿荔枝》
宋·赵佶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子丹。
山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绽水精丸。
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贪图享受,是人的天性。因为没有人真的喜欢吃苦!
然而,一味追求享受却可能会让自己错失生命中更珍贵的馈赠。那些看似苦涩的经历,往往在日后回味时,反而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人生就像一杯茶,初尝时或许苦涩难耐,但细细品味后却能感受到回甘的悠长。那些为梦想熬夜苦读的夜晚,那些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坚持,那些在工作中克服的每一个困难,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更好的自己。正如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平衡享受与成长。适度的享受能让人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但适时的"吃苦"却能让人突破舒适区,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就像登山者不会因为路途艰辛而放弃登顶的喜悦,艺术家不会因为创作的痛苦而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更需要警惕过度追求享受带来的精神空虚。学会在"吃苦"中发现乐趣,在挑战中实现超越,或许才是通往真正幸福的密码。毕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逃避所有苦难,而在于通过克服困难获得成长与蜕变。
02
北宋诗人赵佶,想在享受着特权带来的满足时候,写了一首《宣和殿荔枝》,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奢华。
荔枝的红艳在宣和殿的琉璃窗格间流转,恍若徽宗笔下的工笔花鸟活了过来。绛纱宫灯将水晶盘映得透亮,那几枚岭南贡果便成了凝固的霞光。帝王以指尖轻抚果壳上细密的龟裂纹,突然想起三千里外驿道上扬起的尘土——这晶莹果肉里,原来锁着马蹄声碎。
翰林待诏们屏息望着官家拈起银匙,却见他突然停驻。荔枝的凉意渗进指甲,像是一滴来自闽江的雨。去年此时,他正命人将整株荔枝树移栽进艮岳,用油脂浸透的丝绵裹住枝干,三十六个内侍轮番用蒲扇扇风。而今树枯了,倒是这离枝的果实,在冰鉴里存住了魂魄。
殿角铜漏滴答声里,赵佶忽然瞧见水晶丸上自己的倒影。那模糊的面容被绛苞分割成无数碎片,恰如案头未完成的《瑞鹤图》上,被云气冲散的青天色。风从闽山来,穿过垂拱殿的十二道金丝帘,把荔枝香揉进御墨的松烟味里。他忽然觉得,自己用瘦金体写就的"天下一人"花押,竟不如这果壳上的褶皱来得永恒。
当夜有急报抵京:岭南暴雨冲垮了官道。传旨太监捧着空雕漆食盒退出时,听见官家对着荔枝核喃喃自语,说要把它们种在龙池畔。月光给果核镀上银边,像极了道观里未炼成的金丹。
03
说起赵佶,可以称得上是亡国之君。
可偏偏这位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宋徽宗,却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如折钗股,如屋漏痕,笔锋凌厉中透着几分飘逸,至今仍是书法爱好者临摹的范本。在绘画领域,他开创的宣和画院培养出张择端等一代名家,《清明上河图》的诞生便与其艺术主张密不可分。
这位皇帝对艺术的痴迷近乎偏执。他命人编纂《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将内府珍藏的历代书画整理成系统文献;他设计的汝窑天青釉,那"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审美巅峰。每当夜幕降临,他常独自在艮岳园林中徘徊,月光下的奇石仿佛都成了他笔下的水墨小品。
可悲的是,这种艺术家的敏感气质与帝王身份产生了致命冲突。当金兵铁骑踏破汴梁时,他正在创作一幅工笔花鸟,连调色的朱砂都来不及洗净。被俘北上的途中,他望着漫天黄沙写下"家山回首三千里",那笔瘦金体在塞北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像极了这个错生在帝王家的艺术灵魂。
04
北宋亡国的原因,其实在赵佶生活中也能找到痕迹。他太贪图享受了,已经到了奢华的地步,心思都没有放在治理国家之上,这首《宣和殿荔枝》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为了吃上荔枝,满足口腹之欲不惜从福建动用人力物力移植到临安邸。
赵佶对奢靡生活的沉迷,远不止于荔枝这一桩。他痴迷奇花异石,命人四处搜罗,不惜劳民伤财运送"花石纲"。太湖石运到汴京时,甚至要拆毁城门,百姓为此怨声载道。更荒唐的是,他沉迷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皇宫内大兴土木修建道观,耗费国库巨资。这些行为都暴露出一个帝王将个人享乐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危险倾向。
这位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把朝政当作妨碍他追求风雅的绊脚石。他设立"书画院",整日与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对北方金国的威胁视若无睹。当边关急报频传时,他正在创作那幅著名的《瑞鹤图》;当金兵南下时,他还在琢磨新得的端砚该题什么诗句。这种对现实的逃避,最终酿成了"靖康之耻"的苦果。
赵佶的悲剧在于,他错把个人才华当作治国才能,将帝王身份当作满足私欲的工具。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始于统治者对责任的背离。当荔枝的甘甜还在唇齿间回味时,历史的苦果已悄然成熟。
所以,荔枝不能背亡国这个锅!
05
赵佶这首《宣和殿荔枝》诗,道尽奢华,也在说明了,人生过于贪图享受的下场。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赵佶在宣和殿中沉醉于荔枝的甘美时,北方的铁骑已踏破了汴京的城门。那晶莹如玉的果肉,最终化作了他被囚五国城时,舌尖上挥之不去的苦涩记忆。
荔枝,本是南国佳果,却在北宋末年的宫廷里,成了奢靡的象征。赵佶以帝王之尊,不惜耗费民力,千里迢迢将鲜荔枝运至开封,只为一时的口腹之欲。他或许未曾想过,当他在宣和殿中品尝荔枝时,北方的金人正虎视眈眈,而他的子民却在沉重的赋税下挣扎求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千百年来,多少帝王将相沉溺于享乐,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商纣王的酒池肉林,隋炀帝的龙舟南巡,无不是前车之鉴。而赵佶的荔枝,不过是这出悲剧的又一幕罢了。
可悲的是,即便到了今日,这样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有人追逐财富,有人沉迷权力,有人醉心于虚幻的荣耀,却忘了人生真正的意义。赵佶的荔枝,提醒着我们:过度的欲望,终会让人迷失自我,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
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懂得适可而止。荔枝虽美,但若以牺牲他人为代价,那甘甜的滋味,终究会化作苦涩的悔恨。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