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1日10时42分,迎来夏至节气。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在这个生命力拉满的时节,一切都明晃晃、亮晶晶的,蓝天、绿荫、瓜果、蝉鸣……种种美好,如夏而至。鄂甬地理人也愿你逐光生长,丰收在望。
一.一年一度的流量担当——“夏至日”科普介绍
当太阳在黄道上跑到最北端,把直射点死死"钉"在北回归线,整个北半球便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夏日狂欢——夏至。
![]()
夏至这个节气堪称地球年度大戏的"流量担当",凭借超长待机的白昼、热力四射的阳光和充满魔幻色彩的自然现象,在二十四节气的"网红圈"里稳居C位,夏至是一年一度的地理大秀!
1.立竿无影,方知夏至
![]()
夏至的本质,是地球公转上演的浪漫偶像剧。每年6月21日或22日,地球像个乖巧的"小粉丝",把北半球朝向太阳的角度拉满。此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正午时分,北回归线上的物体集体玩起"隐身术",影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北回归线沿线,夏至日成了地理爱好者的"追星现场"。云南墨江的太阳广场上,游客们争相体验"立竿无影"的神奇。
![]()
中国台湾嘉义的北回归线标志塔下,摄影师们架起长枪短炮,捕捉太阳与地标重合的瞬间。这些活动,让夏至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地理嘉年华。
![]()
(中国台湾嘉义北回归线标志)
这场太阳秀还带来了惊人的能量输出。以北纬40°的北京为例,夏至日的日照时长飙升至15小时,比冬至多出整整6小时,相当于多送了三场电影的时长。太阳辐射量更是直接拉满,地表接收的能量足以烧开100个西湖的水。如此"慷慨"的馈赠,让北半球开启了疯狂的"蒸烤模式"。
2.夏至是大气环流集体"摸鱼"时刻
副热带高压带着暖湿气流赖在江淮地区,制造出著名的"梅雨套餐"——连续一个月的潮湿黏腻,让江南的衣物集体患上"长蘑菇症"。而在北方,干热气团则开启"烧烤模式",吐鲁番盆地的地表温度轻松突破70℃,打个鸡蛋瞬间就能收获溏心煎蛋。
在北极圈,夏至解锁了"极昼成就"。连续6个月的日不落,让北极地区变成了永不散场的派对现场。驯鹿群在午夜阳光下悠闲漫步,科考队员在24小时白昼里开展研究,这种魔幻场景,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冰雪奇缘"。更有趣的是,在挪威的特罗姆瑟,当地居民甚至发明了"午夜高尔夫",在阳光最盛的凌晨挥杆,这体验,绝对能发个凡尔赛朋友圈。
最让人惊叹的,当属夏至的光影魔法。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白夜"现象让夜晚变成了梦幻的黄昏,天空始终保持着粉紫色的浪漫色调。这种现象可不是滤镜效果,而是地球大气对阳光的"美颜加工",堪称自然界最顶级的PS大师。
![]()
(圣彼得堡"白夜”现象)
3.夏至是人类与高温的斗智斗勇关键时刻
在农业领域,夏至是场惊心动魄的"生存挑战赛"。南方的水稻进入"拔节期",就像青春期的少年疯狂蹿个,每天能长高5厘米。但高温高湿的环境也让病虫害蠢蠢欲动,农民们化身"植物医生",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在田间地头展开"虫口夺粮"大战。
北方的小麦收割进入白热化阶段。联合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穿梭,扬起的麦粒就像流动的黄金。有趣的是,为了避开正午的高温,麦收大军发明了"夜战模式"——头戴矿灯,身披月光,在夜间完成收割作业。这种"披星戴月"的劳作方式,堪称农业版的"特种兵行动"。
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下,人类与高温的博弈变得更加从容。智能温室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自动调节遮阳网和灌溉系统;无土栽培技术让蔬菜在空调房里茁壮成长;人工降雨技术更是在关键时刻"呼风唤雨",这些黑科技,让传统农事升级成了科幻大片。
4.夏至高温催生的奇妙产业链
夏至的到来,直接点燃了"高温经济"的引擎。空调厂商开启"暴走模式",生产线24小时运转,出货量比平时暴涨3倍。有趣的是,商家们还发明了"空调续命套餐",包括便携式小风扇、降温冰垫等周边产品,把消暑变成了一场全民消费狂欢。
![]()
冷饮市场更是上演"神仙打架"。老牌冰棍与网红冰淇淋展开激烈角逐,钟薛高、东北大板等品牌各出奇招,推出榴莲味、臭豆腐味等奇葩口味,成功收割年轻人的钱包。奶茶店的生意也迎来井喷,珍珠奶茶、杨枝甘露等消暑饮品,单日销量突破万杯。
最让人意外的,是高温催生的"避暑经济"。承德避暑山庄、莫干山等老牌避暑胜地人满为患,民宿价格翻番。更有商家推出"移动避暑"服务,组织游客乘坐空调专列前往内蒙古草原,这种"哪里凉快待哪里"的旅行方式,成了新的消费潮流。
5.夏至的文化内涵:古人智慧和浪漫
在传统文化里,夏至充满了诗意与神秘。古人用"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描述白昼最长的奇观,用"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谚语预测三伏天。这些诗词和谚语,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珍贵的气象记录,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
夏至的民俗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老北京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一碗清爽的凉面,承载着对夏日的美好期许;江南地区有"祭地"习俗,祈求风调雨顺;在山东,人们会制作"夏至饼",用麦粉和枣泥蒸制,香甜可口。这些传统习俗,就像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二.夏至为什么提前了?
1.夏至提前了
听初中地理老师介绍,初中地理教材将夏至日改为6月21日前后,这引起了不少地理人的关注。
![]()
(人教版部编版2024版二分二至图)
此前,无论是初中地理教材还是高中地理教材,夏至日的日期都注明在6月22日前后,这是很多地理老师和学过地理的学生的共同记忆。翻阅人教材等高中地理教材,今年也都没有改动。
2.夏日并非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实并非是一个日期。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大阳黄经度数”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为夏至点。所以,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本质上都是个“点”,是个时令点。夏至并不固定哪日,夏至出现在太阳运行至黄经90°,这一天在6月20日-22日左右。
![]()
3.夏至提前原因
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不是正圆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是呈椭圆形的,而不是完美的圆形。同时,地球的自转也是有微小变化的,因此节气时间并不完全一样。
②历法差异导致
公历纪年法将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确定为365天,而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准确时间为365天48分46秒,这意味着公历纪年法与节气确定原则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为了弥补这个时间差,公历纪年法中引入了闰年的概念,即年份是4的倍数且不为100的倍数时为闰年,闰年在2月份最后一天增加一天,以此来调整时间差。尽管如此,闰年的调整仍然存在细微的误差,因此节气日期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导致节气日期不固定。
4.夏至日的确在提前
2024年夏至出现在6月21日4时51分,这也是228年以来最早出现的夏至。为何夏至出现的时间,会有越来越早的趋势?这种逐年提前的趋势还是由于前面所说的阳历(公历)与回归年计算方式的差异所导致。具体而言,一个回归年约为365.2422天,而阳历年份为365天,闰年则为366天,四年累计为1461天,相比之下,四个回归年总计1460.9688天。由于阳历四年的总天数略长于回归年,因此导致了夏至时间的逐年提前现象。查阅近三十年夏至日日期,1991、1995、1999、2003、2007、2011、2015年是在6月22日,其余均在6月21日。没有一天的夏至日是在6月23日,因此之前高中地理教材中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这个“后”不大准确。
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到2096年,夏至将进一步提前至6月20日的14时30分。教材做出夏至日调整,应该是基于夏至日当前的实际和接下去的趋势做出的。这样的调整贴近生活,也符合学生认识。
![]()
夏至白昼最长,快乐也请拉满。在这盛夏的时光里,鄂甬地理人祝愿大家生命热烈,理想滚烫,愿我们像植物一样蓬勃,如天光一样明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