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东战役的失败,使郑州和平汉铁路受到严重威胁。日军欲夺取郑州、许昌,其战略意图不仅为切断我平汉路郑汉段运输联络,更在于南进武汉,西迫洛阳、西安,进而窥视我西南大后方。故能否守住郑州至许昌一线,与整个抗战局势关系极大。
蒋介石决定炸开黄河大堤,制造水障,以阳止日军西进。以黄河泛滥来达到军事目的,在中国历史上不鲜见,蒋介石的这一主张并非临时产生。早在1937年7月间,他的德国首席顾问法肯豪森就曾提出建议“将黄河决堤”以阻止日军。
当时众多国民党要员曾向蒋介石提过“以水代兵”的建议,只是各自提出的决堤口和目的稍有不同而已。1938年4月13日,正当台儿庄战场上中国军队追击部队攻击败退峰县附近的日军时,陈果夫曾致函蒋介石,准备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口附近决黄河北堤,电文称“台儿庄大捷,举国欢腾,抗战前途或可从此转人佳境。唯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盖沁河口附近,黄河北岸地势低下,若在下游任何地点决堤,只需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河水即可北趋漳、卫(即漳河与卫河),则我之大危可解,而敌则居危地”当时,陈果夫是为了“恐敌以决堤制我”而建议采取的反措施。蒋介石对于此建议不置可否,仅批示:“电程长官核办。”
![]()
随着战事的发展,徐州失守后,越来越多人倾向于“水攻”。5月21日,姚琮电建议在刘庄、朱口决堤,“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以东者如河北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刻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游多抛埋柳枝,则河水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虽不能淹没敌军,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局情势必将改观。
5月26日,何成璞向参谋部建议:“查黄河现届桃汛,考城西尤以兰封屈折部冲力最猛,倘施工决口,则黄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仍归泡影,幸及早图之。当日军于6月1日占领睢县,迫近兰封、杞县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即决定决堤,并通过侍从室主任林蔚向蒋介石请示,得到蒋的口头同意。
早在武汉行营时,就曾拟过两个方案,一是必要时将郑州付之一炬,使敌人徒占废墟无可利用。二是水攻。火焚郑州只能起坚壁清野作用,战略意义不如决口黄河。因为敌人相当部分是机械化部队装甲车、卡车、火炮牵引车多至千余辆,滔滔大水中,必寸步难行。决堤,既可以水淹死敌之先头部队,更可将主力隔绝在西进路上,不战而达战略目标。
![]()
蒋介石最终决定决开黄河大堤,以泛滥的洪水来阻止日军的攻势。由于“决口事关重要”,第一战区召集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河防的军政人员开会,研究决堤位置,最后选择中牟县赵口。蒋介石回电批准,令在中牟以北黄河南岸选定地点决堤,让河水在郑州、中牟之间向东南泛滥,以阻敌西犯,并要求在4日子夜放水。
程潜将决堤任务交给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经与参谋长魏汝霜商酌,派五十三军一个团具体执行,决口地点定在赵口。一切准备就绪,6月4日晨,赵口决堤破土,次日又加派第三十九军一个团协助,并悬赏法币千元,以图加快速度。当晚,工兵营用黄色炸药和地雷炸开堤内斜面石基,但由于估计不足,对坚厚的基石与护坡石力不从心,又由于黄河“春冬水落”,水发量小,“仅流丈余即因决口两岸内斜面过于急峻,遂致倾颓,水道阻塞不通”,未能如期完成。
当时正值日军拼力攻打开封,蒋介石十分焦急,于6月5日凌晨命令商震:“此次决口,有关国家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商震哪敢怠慢,即赴赵口现场督察,下午8时,工程兵实施爆破又因种种原因,前功尽弃。
于是,商震又派一团士兵在第一道决口以东30米处掘第二道决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口是开成了,但由于水位继续下降,开掘之初,主流接近南岸,完工时,口外有暗沙阻隔,因此只有少量河水流出,且又不急。一小时后坑道凿成,装填炸药起爆,又哗哗涌出。众人皆欢喜,正欲向上报捷时,接连塌方,又把决口堵塞。赵口第三次决堤,又告失败!
![]()
6日凌晨,日军攻占了开封,兵锋直指郑州,蒋介石从商震处得报赵口决堤三次劳而无功,心急如焚,一日数次电摧进展情况。但是,在决堤现场的魏汝霖,指挥程潜、商震除了忧心如焚,也拿不出实质性的解决办法。
这时,担任黄河铁路守备的新八师师长蒋在珍“毛遂自荐”,建议在郑县的花园口另作第三道决口。蒋在珍对河工水利颇感兴趣并有所研究,赵口决堤期间,常去那里观看,见三次决堤都失败了深思熟虑后,提出了此建议。蒋介石、商震经过商讨研究后决定采纳。
6日深夜11点,蒋在珍在师部召集参谋处、副官处及团以上官佐会议,作如下布置:决口地点,花园口龙王庙西侧;动工时间,7日上午7点;投人兵力,两个团加1个工兵连。会议结束,副官处连夜筹集工具准备第二日的决口工作。
7日晨,蒋在珍在花园口设立指挥部,架设专线与商震保持联系,随后传令在花园口关帝庙西破土。为了加快速度,800名精壮士兵,编为5个组作业,每两小时一轮换;每个组又分作两班,分别负责挖掘与搬运,同时“由堤之南北同时动工”
![]()
花园口第三道决口吸取赵口决口塌方的教训,加宽至50米,斜面徐缓,使放水时不致颓塌阻塞。
日军占领开封后,沿许昌、尉氏公路向新郑挺进,以图快速打通平汉、津浦、陇海三线,造成直指武汉之势。形势危急,蒋在珍与副师长朱振民、参谋处长熊先煜,不论白天黑夜,轮班在工地上往来巡视,加以督导,官兵更是竭尽全力赶工。
6月9日晨6时,炸药炸毁了堤内斜面石基,9时放水,军士划船至堤坎旁,将坎挖开,“初水势不大,约一小时后,因水冲刷,决口扩至10余公尺,水势遂益猛烈。"决堤成功!蒋在珍又调来炮兵,对准已挖薄的堤岸,平射轰击,连开六七十炮,缺口迅速扩大了七八米,“水势骤猛,似万马奔腾。
当时正值大雨,决口愈冲愈大,水势漫延而下,12日,又与赵口被冲开的水流汇合,沿贾鲁河南流,使贾鲁河、涡河流域的乡村、城镇成一片汪洋。水流淹没了中牟、尉氏、扶沟、西华、商水一带,形成一条广阔的水障。急流的黄河水注入淮河时,淹没了淮河堤岸,7月13日冲断了蚌埠淮河大铁桥,蚌埠至宿县一带,亦成泽国。整个黄泛区,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途经豫、皖、苏3省44县。
![]()
花园口、赵口决堤,在军事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给日军西进平汉线造成了困难。日军官方文件中记载,“中国军队6月10日左右于郑州东北掘开黄河堤防,使黄河水向东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战术,淹没了自己的广大沃野,形成了经中牟、尉氏、周口、阜阳连接淮河的大地障,给我军行动造成极大困难。
日军各部队均停止了追击,第十四师团的一部被洪水围于中牟县城;位于泛滥区中心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一部来不及撤走的车辆、火炮、战车等重武器均沉于水底,并冲走、淹死一批士兵。日军航空兵以飞机投食物、医药及救生设备共61吨半:位于泛滥区以东的日军也迅速后撤:被洪水隔于新郑以南的第十六师团第三十旅团的5个大队就地组织防御,也是靠空投解决军需物资,最后由日军第二军派出的船艇队将其撤回。日军损失重大,“洪水到处,日军惊恐万状,东奔西突,人马践踏,车、马、人员淹没不计其数。
日军为了援救被滚滚洪水困住的士兵,不得不抽调大批部队以及汽艇、船只、弹药、给养向西运去。日方资料这样记述第十四师团当时的情形:“华北战场勇猛善战的土肥原兵团,顿时陷入一片汪洋之中,顾不得物资和马匹,纷纷逃向陇海路两旁路基上和中牟县城里避难,以图喘息,…中国派遣军、关东军以至日本全国,为营救土肥原兵团动员了所有的铁舟部队工兵队,与敌弹洪水搏斗一月,才救出了土肥原兵团。”29日,日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仅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
中国军队乘机向被围因的疲惫日军发动进攻,日军此时已无力反击,经常大部溃逃,一直到“7月7日左右,才脱离浸水地带的难关”。
![]()
黄河决口在军事上达到了预定的效果,粉碎了气焰嚣张的日寇夺取郑州后(当时统帅部已决定放弃郑州)迅速南取武汉、西袭潼关的企图,并且使日军进行武汉会战的进军路线也改变了,退至郑州一带的中国军队也免去被追击之苦了。
然而,黄河的泛滥洪水也给下游中国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豫皖、苏三省的近百万人水中丧生,无数的住宅被冲垮,不尽良田被淹没,据统计,“河南民宅冲毁140余万家,耕地陆沉800余万亩,安徽江苏耕地陆沉1100余万亩,倾家荡产者480余万人。”但毋庸置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造成黄河泛滥的主要根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