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文房四宝,很多人都知道是笔、墨、纸、砚。#历史#
古代的世家文人,乃至帝王将相文武大臣,在文房四宝上追求精致,于是便有了价值不菲的文房之物。
![]()
就拿笔来说,名气大的莫过于辽北狼毫,但辽北狼毫在川西紫毫和皖南牛耳毫面前,可谓小巫见大巫。
川西紫毫采用山兔脊背的箭毫制成,而牛耳毫,则是皖南山区的特种黄牛的耳内绒毛,因原料稀少且制作难度大,故而价格昂贵。
在明清两朝,一支牛耳毫最少30两银子,那就是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
2008年,香港某拍卖会,曾经有一支清代的牛耳毫,拍出了上百万的天价。
墨的话,自然是徽墨。
纸也是宣纸为上。
至于砚台,南方的端砚和歙砚,北方的濮砚和红丝石砚。
![]()
其中以产于徽州婺源龙尾山的金星眉纹为上品,好的老坑金星眉纹,一方几十上百万。
(我本人收藏了几方歙砚,有老坑清代龙尾砚,也有现代工艺歙砚,有喜欢的可以私聊我,相互研究探讨)
文人除了笔墨纸砚之外,其实还有两件最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印章与印泥。
印章的品质有很多种,其中以鸡血石和田黄石为上品。
末代皇帝溥仪曾经有一个三连挂的田黄石私人印章,如今被奉为国宝。
![]()
在这些文房用品中,属印章和印泥最贵。
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印泥。
最好的印泥莫过于江苏常州的龙泉印泥。
![]()
龙泉印泥以其独特的性质,冬不凝固、夏不渗油、水浸不烂、火烧留痕,盖印百年不褪色。
使其成为自乾隆朝开始的宫廷用品。
大清逊位之后,有一个叫朱永红的太监,从宫里偷出了一方龙泉印泥,换了一套四合院,外加两万大洋。
在文玩界,属有“一两龙泉五两金”的说法,可见龙泉印泥的珍贵。
2022年,黄金的市场价大约500块每克,而龙泉印泥的市场价,每克达到一千块。
为什么龙泉印泥比黄金还贵,究竟贵在哪里呢?
就是五个字“物以稀为贵”。
龙泉印泥现在有很多品种,其中以刘家老字号的最好。
说起刘家老字号的龙泉印泥,那是有故事的。
话说康熙年间,常州有一个叫刘文高的秀才,为了生活,开了一家叫“璟玉堂”的书社,卖一些书籍和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当然,也顺带着雕刻印章和卖印泥。
![]()
有一天,一个朋友来买印泥的时候,说印泥盖的印章,被水淋湿之后就化开了,要是有一方水浸不湿而且防虫的印泥就好了,再多的银子,也愿意掏。
刘文高开始琢磨开了,精通医药之理,在印泥中加入防虫药粉,不是难事,而印泥内只要有水化不开的油,就能锁住纸上印章的完整性。
刘文高经过两年多的秘密研制,终于研制出比较满意的印泥。
最开始的时候,印泥的卖价并不高,也就五两银子。而当时一般的印泥,不过一二百文,五两银子相当于一户六口之家两三个月的生活费。
所以“璟玉堂”的印泥算是天价,无人问津,还成为笑柄。
刘文高制作这方印泥的成本很高,所以他认为必须值这个价。
一天,常州知府苏程远微服私访,在茶楼喝茶的时候,听别人说了“璟玉堂”五两银子一方印泥的笑话,便前往“璟玉堂”想看看那方天价的印泥。
刘文高解释他为了制作这方印泥,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将干藏了六七年的蓖麻油再次熬煮,前后经过十几道秘制工艺,浪费了很多原材料,才形成这一方。
所用材料精挑细选,马虎不得,朱砂要选广东佛山的,艾草要选福建闽东山区的,蓖麻油要选用山东生长的,原料的品种和产地,影响着成品印泥的整体质量。
苏程远看了看印泥,发现印泥确实有些不同。
五两银子对于知府大人来说,并不多,于是他买下了印泥。
事有凑巧,苏程远回去之后,盖一份公文的时候,用了这方印泥。半个月之后,他接到巡抚大人的来信,问他印泥的事。
苏程远以为巡抚大人想要常州的印泥,于是采购了一批上好的印泥,亲自送了过去。
这一去,他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那份公文到了巡抚大人的手里,巡抚大人看公文的时候,不小心把茶碗打翻,浸湿了公文。
公文上的字迹都模糊起来,但那个印章却丝毫不受水渍的影响。
随后巡抚大人命人将公文烤干,可在烤的过程中,手下人却不慎将公文烧毁。
奇怪的是,公文虽然化作了灰烬,但印章却清晰可见。巡抚大人意识到印泥不简单,于是写信过来询问。
苏程远不敢隐瞒,于是把他花五两银子买一方印泥的事情给说了。
巡抚大人于是要苏程远帮忙购买这种印泥。
苏程远回到常州之后去找刘文高,刘文高表示制作一方印泥,就要用掉一万斤藕梗,膏油需要“晒三年伏三年”,好在家中还有膏油,即便如此,以最快的速度,也要半年。
![]()
但有苏程远相助,安排了二三十人工帮忙抽藕丝,经过调配、熬制、搅拌、洒油等十几道工序,耗费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制作成三方印泥。(到了乾隆年间,刘家后人为名了印泥的精制,达到三十多道工序)
苏程远粗略算了一下,一方印泥的成本就超过了五两银子,售卖五两银子,还亏着本呢!
经此一事,“璟玉堂”的高价印泥,也只流传在官府,一般人根本买不起。
还被巡抚大人赠送给了京城的王爷,甚至入了宫。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这个人喜欢在古书画上盖印章,就喜欢用“璟玉堂”的龙泉印泥,还指定龙泉印泥成为贡品。
乾隆第二次下江南,还去了“璟玉堂”,粗略看了一下龙泉印泥的制作。刘家的后人在原来的工艺上,加入了用珍珠粉、犀黄、麝香、藏红花等名贵中药材,使之更加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
在乾隆皇帝的光环下,龙泉印泥的价格从10两飙升到30两,有钱还买不到。
那为什么龙泉印泥比黄金还贵呢?
一方印泥(15克)所需的藕丝,需要一个成年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才能抽出(15克)藕丝。
(就算人工费两百块一天,光是藕丝的成本就是一万多)
藕丝经过蒸煮阴干,少则六个月,多则一两年。
而作为主材料之一的山东蓖麻油,先放在屋顶上晒3年,晒到最后,油变成膏时,再加入藏红花、麝香、珍珠粉等数十种中药材熬制好的粘膏,用罐头封起来,放入地窖伏上3年,一缸油变半缸,其状浓稠似糖饴,方可使用。
后将磨好的朱砂等矿石,连同备好的蓖麻油一起倒入石臼中捣,期间加入准备好的艾绒丝,一直捣到透。
整个捣泥的过程也非常精细,持续时间长达半个月,才能让蓖麻油与藕丝等材料充分融合。(这半个月的人工成本,也要几千块)
最后将捣好的印泥称重,装入瓷缸中,放置阴凉处,至少半个月以上。
所以,一方龙泉印泥(15克)的制作成本就要两三万,算起来,自然比黄金还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