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只有当你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觉察心理学和心灵哲学,揭示了内心平静和觉醒的本质与阻碍。
这里的“声音”不仅指物理的声音,也包括外界的刺激、内心的念头、情绪和感受等,象征所有进入我们觉知领域里的体验。
“听进来”是指不加选择、不加评判地觉察和接纳当下的所有体验。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自然而然地放下执着和分别,全然的开放性和觉知状态,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地呈现,而不试图推开、改变或抓住什么。心若明镜,只是如实反映当下,而没有自己的憎爱拣择。
当人们不再抗拒任何体验时,内在没有了因抗拒而产生的摩擦、拉扯和冲突。内心便自然地处于一种动态的、不费力的平静之中。
而当人们对某一体验(如痛苦、压力、负面情绪)产生抗拒时,本质上是在内心构建了 “自我” 与 “体验” 、“现实的自我”与“期待中的自我”的对立。
例如,当人们拒绝接受失败时,内心会反复纠结 “为什么会这样”,形成 “我” 与 “失败” 的对抗、“当下的自我”与“期待中的自我”的对抗和自我割裂。
这种对抗会引发持续的心理活动(如抱怨、逃避、否定),使人们不断陷入各种 “想要摆脱” 却 “无法摆脱” 的内耗中。
外部情境如何,不在情境本身,而在于人们的分别和执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感受和态度。挣扎也并非源于体验本身,而是源于人们对体验的 “抗拒态度”。
克里希那穆提这句话提醒人们,若想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在于超越二元对立,自然而然地放下执着、分别和抗拒,全然接纳一切。而非试图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改变他人、压抑情绪或逃避现实来寻求平静,这种做法反而会制造了更多的内在冲突。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仍然受困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就必然会存在分别和执着、抗拒和挣扎,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
正如王阳明所言:“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
人人本自具足,“抗拒”实则是对自己的否定。当人们执着于 “更好”,实际上是人为制造自我分裂,割裂自性的圆满。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解脱和觉醒,反而会滋生新的欲望,带来新的执着、分别,抗拒和挣扎。
当人们超越这种机械性的二元反应模式时,便能全然地接纳一切,而非通过意志忍耐,不再被“好坏顺逆”主导,便能更完整、更客观地看待情境,回归本心的圆满,当下即圆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