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一开始不应问“我是什么人”,而应问“我不是什么人”。要在各种关系中观察自己,因为生活的一切都是关系,不能孤立于世间之外去探究自己,也无法抽象地了解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认知智慧,其核心在于通过 “否定性探索”和 “关系性观察”打破人们对 “自我认知” 的固有误区,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一、为什么 “不应问‘我是什么人’”?
因为人本身就难以认识自己,这样的提问不仅可能是无效的,而且也容易陷入用静态标签固化自我、或用抽象想象脱离现实两大陷阱。例如:
有人说 “我不擅长写作”,但这个标签并不是 “自我的本质”,只是某一阶段、某一情境下的一时行为结果。若被这些标签固化,把它们当真,就会限制自我的可能性,变成了 “标签的奴隶”。
有人时常会 “空想自我”:“我应该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应该有能力,只是运气不好”,但这些 “应该” 或许只是抽象或自我欺骗的 “自我定义”,或只是脱离生活的幻想,与自己的真实行为脱节。若将它们当真,就将会进一步深陷自我欺骗的牢笼当中。
二、为什么应问 “我不是什么人”?
因为这是一种 “减法式认知”,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排除虚假、剥离标签和伪装,让真实的自我逐渐显露:
剥离社会标签:我不是我的职位、我不是“某某经理/工程师/父母”,也不是叛逆的人或不喜欢社交的人。这些只是我扮演的角色、或只是他人对我的看法,而非我的本质。
挑战自我认知:我不是我自以为的那个“失败者”或“成功者”,我不是我头脑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念头和故事,这只是某一阶段的经历。
破除恐惧和欲望:我不是我的恐惧(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我也不是我的欲望(渴望成功、渴望被爱)。这些只是流经我的动力和情绪,但它们不能定义我。
三、为什么需要从关系中观察自己?
人难以认识自己,正如眼睛看不见自身一样。
而生活的一切都是关系,关系是自我与世界的所有联结。通过觉察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反应是认识自己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例如:
与食物的关系(偏爱那些食物、是否暴饮暴食?)、与工作的关系(是专注过程,还是过于关注结果?)、与他人的关系(面对权威是否盲从?面对普通人的观点是否轻视?)、与情绪的关系(当愤怒和焦虑时,是否能够很快消解?);
关系中的 “反应”,才是真实的自我。面对他人的傲慢时,你瞬间升起的愤怒,才是更真实的状态;面对日常的生活情境时,你的分别和执着,才是你更真实的修行境界;面对你的想法和做法时,你所取得成就或结果才是最真实的验证。
抽象的自我是 “经过修饰的自我”或“自我欺骗的自我”,而关系中的反应是 “未经伪装的自我”。
所有关系,都是自我的 “镜子”,能照亮你从未注意过的自我细节。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关系是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
自己是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源。
世界是人们的内心投射,一个人若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那么他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为自己的行动提供正确的指引;也就无法发现问题的根源、改变和提升自己。
真正的成长和改变命运的起点是真正地认识自己、觉察并超越束缚自己的错误思维、认知、行为和习惯等自我无意识模式,打破各种自我枷锁和自我局限。
通过觉察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行为、情绪、结果、执着和分别。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的:“没有内在的革命,外在的改变只是表面的。真正的革命只有个体在关系中有所觉察才会发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