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余姚,秦时建县(一说汉置),为浙东古县。余姚地名的由来,历代史志众说纷红,方言学界又有新的考释,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说:
1.人名说。包括两种观点:一是指舜后支庶。张守节注《史记正义·五帝本纪第一》引《括地志》云:“又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施宿《嘉泰会稽志》亦持此观点。二是指夏少康子无余。明万历史树德、沈应文纂修《新修余姚县志·舆地志一》载:“又或以夏帝少康封子无余于会稽,而姚乃其属邑,故日余姚。”
2.山川说。也包括两种观点:一是指句(勾)余山。李贤注《后汉书·郡国》注引《山海经》“句余之山”郭璞注:“山在余姚南、句章北,故二县因以为名。”二是指句余山与姚江。清康熙康如涟修《新修余姚县志·疆域志》载:“考余姚为帝舜所生之地,故其江日姚江,南有句余山,合山水名之为余姚。”乾隆、光绪《余姚县志》加以出处:勾余之山见《山海经》,姚水见《五帝系》。
![]()
3.山川人名说。即合句余山与舜支庶之名以命名。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引《山海经》“句余之山”郭璞注,且云:“《风土记》云:舜支庶所封,舜姓姚。”明万历《绍兴府志》亦持此观点。
4.方言说。至近代,学界提出余姚得名于古越语的观点。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息荼庵日记》云:“盖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句吴也。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无得而详。”陈桥驿主编《浙江古今地名词典·前言》认为“余”是“盐”义,书引《越绝书》“越人谓盐曰‘余’”语称:“我们现在仅知余姚、余暨(今萧山)、余杭地濒沿海,其地名都与于越的盐业生产有关。”《浙江省语言志·古越语与浙江语言变迁》认为“余”是“田地”义,称:“舜的传说且不说,因为是姚姓(指姚氏族)居地而叫‘余姚’却可肯定······‘余’为鱼部以母字,古音*la→ja,今侗水语称地或田近于此音:仡佬la31‘地’,佯黄za5、仫佬ɣa5、水语ʔɣa5、毛南ʔja5、侗语ja5‘田’。”
四种说法孰是孰非?
先看人名说。对于舜后支庶,万历《新修余姚县志》认为缺乏证据,“考其支余、封建所从来,则既无所征见”。康熙《新修余姚县志》断言“非也”,以为“不过以姚舜姓,余支庶之称因县名而附会之”。清乾隆唐若瀛纂修《余姚志·疆域》认为《风土记》所言“盖互据传闻之辞,未能核实也······未可臆决也”,只能“存旧说用备参考”。对于夏少康子无余,乾隆《余姚志》认为既不符合县名命名之理,也于得名时间不合:“考应劭地名,释郡县之名,或以山川,或以特产,或以瑞应,无取古人君为县名之理。况勾余之山见《山海经》,姚水见《五帝系》,固不始于夏之无余矣。”需要说明的是,应劭解释地名,并未排斥人名说。据华林甫《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考证,应劭在《汉书》地名中就有13个人物地名的释名。问题是,所谓舜后支庶,最早出诸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史料时间已晚,性质又属于地方风俗,缺乏严谨考证;所谓夏少康子无余,更是迟至明代万历县志才有此说,所以都很难征信。
![]()
由此也可以认定山川人名说不可全信。而山川说,其中川以舜名的观点,因人名说之非而亦可否定;山以句余名的观点,因句余为古越旧名而与方言说可合并一说(句余出自上古文献《山海经》,当为古越语地名,《浙江省语言志》对其意义有解释,详见下文)。
至于方言说,对于“余姚”之义也有解有无解。《越缦堂日记》认为“其义无得而详”,《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认为“余”是“盐”义,《浙江省语言志》认为“余”是“地”义。作为方言专业志,《浙江省语言志》提供了语言学的义理逻辑:古越语是一种侗台语,最重要的特点是“定语后置于名词”,“余”作“盐”解,在“余姚”中只能作中心语之前的定语,不符合古越语特点,而表“地”义的“余”放在地名之首,“正是侗台语构词惯例”。至于“句余”的山名,“余”放在地名之末,作后置定语,当作“盐”解;而“句”音*koo,“此字与泰文‘氏族、宗族、群’kɔɔ相当”,“则可能表‘盐之氏族’”。然而《浙江省语言志》之论也有不足,那就是把“姚”解作舜或姚氏族,这于上古历史缺少证据。或许与“句余”一样,“余姚”两字都是古越语,都如李慈铭所谓的“方言名县”。下面就此作些考论。
《五帝系》所记的“姚水”,其“姚”可能用的就是古越语字音的汉译。那么,此“姚”何义?查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句章,渠水东入海。”这“渠水”当是“姚水”的汉语名字。再查“渠”义,许慎《说文解字》谓“水所居”,清人王筠解读:“河者,天生之;渠者,人凿之。”韦昭注《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句,曰:“渠,池也。”可见,“渠”的本义是水停积之处,又指人工开凿的水道。今姚江东西走向,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呈洼地状。根据考古发掘,吴维棠《七千年来姚江平原的演变》描述了这里成陆成江的过程:姚江平原是海积基础上的冲积平原,经过几次潟湖期,在距今7000—6000年前大部成陆。低处湖泊众多,丈亭—二六市—河姆渡之间的三角地区是个大湖,曾经发生湖泊扩大增多和沼泽化的反复交替。四明山北的地表水分东西两路入海,分水岭在河姆渡到二六市一线以东,城山至慈城一线以西的地带。后来分水岭南端山谷被深切,西路水穿过分水岭,东流入海,时间距今不到5000年。从此,大湖加速沼泽化,人们对洼地不断进行疏导,形成众多姚江支流。童杰、龚缨晏《井头山遗址在世界史前史研究中的意义》认为,井头山贝丘遗址,反映了8000年前这里尚未成陆,生活着一批“滨海狩猎—采集—渔捞者”的情况。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认为,河姆渡遗址反映了5000—7000年前,这里成陆中与成陆后的耜耕情况:“农业已成为它的主要经济部门”“渔猎和采集仍是这一时期不可缺少的辅助经济部门”。王永磊等在《浙江余姚市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发掘简报》中认为,施岙古稻田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与良渚文化时期,展现出一种具有明显田埂、灌排水设施的大规模稻田形态,反映了高度发达的湿地稻作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技术。可见,姚江形成前后的这种“海湾→湖泊→沼泽→人工疏导水道、河流”自然人文状况,契合汉字“渠”最初的两个意义——“水所居”“人凿之”。其中古大湖及其穿越分水岭东流入海之所在,正是后来的句章县境域,契合“句章,渠水东入海”的文献记载。也许这条余姚江水的称名历史是这样的:远古时,以古越语的汉译音“姚”命名,汉代改以汉译义“渠”冠名,至西晋,“姚”名尚存,但经过秦汉三国五百年的汉化,“姚”义已失,周处望文生义,与虞舜联系在了一起。
![]()
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全景
那么,“姚”,作为古越语字音的汉译字,能否在侗台语中找到证据?“姚”为宵部以母字,古音*lew,查《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今语称坑、沟近于此音:壮语ʔu1、布衣lu6、仫佬luŋ1“坑”,仫佬kəu1、水语kui3“沟(水沟)”。这里声母k与l在汉语中有谐声现象,如“柬(见母)”与“阑(来母)”,可见上古是相近相通的。如是,则“余姚”之名,为古越语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川泽之地,用通行俗语来说,就是:鱼米之乡。
如今姚江边的一些旧地名,依然保存着古代地理的遗意。比如城区姚江北沿的“屿山”(龙泉山旧名)、“芦蓬头”(玉皇山南首,今辟为公园),南沿的“葑田”(今属丰杨河村)、“菱池头”(今属西郊村)、“菖蒲塘”(今属三凤桥村),都反映了古代这一带濒临海洋、地势低洼、水生植物茂盛的情况。这也可以说是“余姚”得名古越语的一个旁证。

作者:施长海
来源:《寻根》2025年第2期
选稿:耿 曈
编辑:汪鸿琴
校对:欧阳莉艳
审订:贺雨婷
责编:杜佳玲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