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所经历的
正在成为过去
我们所留下的
是这一方水土和文明存在过的痕迹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祈祷祝福的“满月酒”》。
点击收听音频
新生儿满月得举行“满月礼”,古人称“满月”为“弥月”。唐代陆海《空寂寺大福和上碑》记载:“诞厥弥月,其目犹闭。”宋代柳永《中吕宫·送征衣》词:“诞弥月,瑶图缵庆,玉叶腾芳。”明代范受益、王钹《寻亲记·得胤》:“周娘子,且喜令郎弥月,老身特着小厮煮一碗羹汤,少刻就送来。”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女生一子。子生,左臂有朱点,因字小红。弥月,女使王盛筵招黄。”就连现代的鲁迅也在给郁达夫夫妇的信札中写道:“待到知道了令郎的诞生,已经在四十多天之后了,然而祝意还想表表的,奉上粗品两种,算是补祝弥月的菲敬。”(《书信集·致郁达夫王映霞》)引述这些历史资料,是说新生小儿满月的礼仪,古往今来也是蔚为传统。
满月礼是中国一项很古老的礼俗。《新唐书·高宗本纪》:“龙朔三年七月戊子,以子旭轮生满月,大敕赐酺三日。”当时的满月礼一要剃发,二要设生儿宴,又称汤饼会,汤饼即面条,取长寿之意。刘禹锡《赠进士财盥诗》:“忆尔县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祠添麒麟。”《增订实用北京指南》载:“产后一月为满月。是日,戚友来贺。馈以衣帽铃铛寿星及馒首等物。亦有与钱者,封以红纸。上书‘代铃’或‘长命百岁’字样。乃设筵或演剧,或他种玩艺以娱乐,谓之办满月。”最重要的就是置办“满月酒”,亲友送礼物,举行小孩满月庆贺礼仪。
![]()
满月亲友探望(资料图片)
满月礼宴请宾朋,自然少不了“汤饼宴”。在中国,最初所有的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面条的形状最后定格为长条。唐时称为“不托”,到宋代,汤饼也改称为面条。面条的这种形制,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便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
食汤饼者,则世俗所谓‘长寿’面也。”因为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也就成为讨口彩的最佳食品。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
![]()
抓周(资料图片)
新生儿满月这天,主人通常设“汤饼宴”作为答谢。席间,主人会把孩子抱到众人面前,戏逗和夸奖之声不绝于耳。有的从吃完中午酒宴开始一直到深夜,甚至到天亮,足见人们对孩子满月的重视程度。
现代社会对孩子的满月依旧重视,只是比旧时简单得多,主人设宴,亲朋看望送礼而已。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习也”,大抵意为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主要针对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内容进行叙述,以四季为时间线,带读者感受闵行传统民俗文化的移风易俗。
2025年11月起,第三十一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 八7班 钱雨周
编辑/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