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公职人员以为违规饮酒而被处分的例子接二连三,光是最近两三个月内就出了好几起。
最近,网络上铺天盖地宣称某地要实行“全时段禁酒”的消息也有鼻子有眼。
其实,说“全时段禁酒”有点夸张,也不太准确,但公职人员5种饮酒行为却是实实在在被重点关注。
作为公职人员,一定要绷紧弦、瞪起眼,明白哪些酒能喝,哪些酒不能喝,不要因为一时贪杯而造成终身悔恨。
1、酒后驾驶
很多人应该知道,中部某省一位县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工作日中午喝了酒,开车去上班,结果装死路人!酒后驾驶让对方一个家毁了,他自己也从穿制服的公家人直接变成了穿囚服的犯人。
还有上例中临省的一个副镇长,第一次酒驾被罚了还不长记性,第二次直接醉驾驾驶公家的摩托车又出事,把自己的公职搭了进去。
酒驾醉驾危害极大,对公务员来说,酒驾醉驾的后果远超普通人。一旦因为醉驾被判刑(拘役以上),根据党纪国法,基本就是“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没商量!
![]()
想想寒窗苦读、层层选拔好不容易考进体制,就因为一顿酒就没了,真的不值!
2、酒后失德
近几年,公职人员酒后去高档消费场所,甚至失态失德,因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案例时有发生。
公务员不同于普通百姓,公职人员代表的是政府形象。酒后撒泼、言行失当、骚扰他人... 这些行为既不符合身份,而且丑态一旦被拍下来或者传出去(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瞬间就能成为全网热点。
往大了讲,会损害政府形象,老百姓会觉得,“这帮人喝了酒就这样?平时能是啥好官?” 这种负面印象一旦形成,想挽回就难了。可以说“一杯酒,伤民心”。
另外,酒后师德往往是腐败的“前奏”或“伴生”: 酒后失德往往和更严重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问题纠缠在一起,成了腐败的“催化剂”或“遮羞布”。
3、工作时间或假期值班期间饮酒
公职人员工作时间喝酒这个毫无疑问不被允许,同样的,节日值班和正常工作日性质一样,要遵规守纪、履职尽责,一样不能饮酒。
危害在哪? 值班、上班时间喝酒,问题非常严重:
值班期间饮酒暴露特权思想和监管漏洞,总觉得自己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喝点没事,这就是特权思想在作祟!值班期间、异地出差这些特殊时段,对干部的监管不能留有死角。
4、培训学习期间饮酒
最近刚发生的培训学习期间,集体饮酒出事被处分的新闻大家都知道,咱就不赘述了。
培训学习本意是提升能力,花着纳税人的钱来培训,结果钱都花在酒桌上了?这不仅是浪费公共资源,更是把严肃的学习场合变得乌烟瘴气,完全背离了培训的初衷。
此外,在这种集体学习期间的饮酒聚会,还容易滋生“圈子文化”,助长歪风,课堂变酒桌,大家的心思还能在学知识、长本事上吗?恐怕都忙着“联络感情”、搞关系去了。
这种风气很容易滋生小圈子、山头主义,甚至为以后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埋下伏笔。
5、公务接待饮酒
公务接待是为了工作,坚决不允许饮酒。此外,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并饮酒,那更是违规违纪,严重的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公务接待之所以严谨饮酒,是因为公务接待如果走了样,往往容易放纵“四风”问题发生,造成“由风及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管理对象不会平白无故请你喝酒,多半是看中你手中的权力。
公务接待一旦放开喝酒的口子,就容易互相攀比,什么高档酒都敢上,造成巨大的浪费。
此外,公务接待是为了工作,如果饭桌上上了酒,酒桌上谈事情、做决策,能保证公平公正吗?清醒时该坚持的原则,在酒精作用下可能就松动了。这对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市场环境都是破坏。
之所以对这5种行为重点关注,是因为这些行为,真的不是小事!从方向盘到办公室,从值班室到培训教室,再到饭桌,任何一个环节的“酒”出了事,轻则丢饭碗、毁名声,重则害人性命、滋生腐败,最终损害的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根基。
说到底,公务员身份,手里握着的是公权力,肩上担着的是公共责任。这杯酒,端起来容易,但里面盛着的风险和责任,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管住嘴,守住心,清醒履职,这才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最大的负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