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中国因基建能力强大被称为“基建狂魔”,并且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一大品牌;
全城探秘认为,基建能力确实是一个国家强大国力的体现,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战后恢复的的日本,经济也迎来了迅速发展,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日本国力也相当不错;
那么彼时的日本,基建能力如何呢?
在全城探秘看来,日本1971年动工、穿越津轻海峡的青函隧道,也许就是答案。
津轻海峡是日本一条非常出名的海峡,东西连通着太平洋和日本海,而南北则隔开了本州岛和北海道;
![]()
青函隧道路线图
至于纵贯海峡的青函隧道,顾名思义,两端分别连接着本州岛的青森地区,以及北海道的函馆地区,取两地地名首字而得名。
从基本情况来看,这条海底隧道即使放到今天来建设,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首先,青函隧道的工程量非常大;
青函隧道整体上由3条隧道组成,其中主隧道全长53.85公里,有23.3公里处于津轻海峡的海底,陆上则分为两段,南边的本州一侧长13.55公里,北海道一侧长17公里;
而主隧道的宽度也达到11.9米,高9米,断面为80平方米。
![]()
青函隧道工程数据
除此之外,青函隧道还有两条辅助坑道,一条是先导坑道,主要用来调查津轻海峡的海底地质情况;另一条属于作业坑道,主要用来运输工程器械,以及运出砂石等;
两条辅助坑道的规格相同,都是4米高、5米宽。
相比之下,我们再看看开工日期更晚的英吉利海峡隧道:
这条隧道长度为51公里,其中海底部分38公里,虽然是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但总长度还是要比青函隧道短一些。
由以上数据也能看出,青函隧道的工程量应该非常之大。
其次,青函隧道的建设工期非常长;
![]()
早在1964年,青函隧道已经开始了前期工作,对津轻海峡海底地质情况进行考察、摸底,并选择处更安全的位置和走向;
经过7年调查后,1971年才正式动工,开始建设主隧道;
1983年1月,青函隧道先导坑道打通,1988年3月,正式通车;
前后算起来,青函隧道的全部建设工期长达25年,时间跨度相当长。
再次,青函隧道的建设成本非常高;
![]()
1971年主隧道开始动工时,青函隧道工程的全部预算费用为8.3亿美元,不过在建设期间,由于施工难度增加,再加上发生多次事故导致工程延期,投资费用也不断增加;
据估算,整个工程完工时,总费用达到27亿美元,平均下来每公里超过了0.5亿美元;
建设成本之高,即使在今天都非常罕见。
最后,青函隧道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也非常复杂;
我们都知道,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火山多、地震频繁,附近还有多条非常深的海沟;
![]()
青函隧道所处的津轻海峡,恰好位于千岛海沟与日本海沟两条最深超过1万米都海沟交汇处,海底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遍布地质断层,还有大量软岩构造,隧道施工难度超出很多人想象:
(1)巨大的压力,容易让隧道内的岩壁岩石飞崩,从而导致塌方,那后果就相当可怕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隧道每向前凿开一部分,就要迅速浇注一层速干水泥来抵御巨大的压力。
(2)为了防止海水通过地质断层或者海床裂缝渗入,还要用浇灌机在以每平方厘米80公斤重的压力向隧道壁注入砂浆,构成结实无比的撑墙。
![]()
即便如此,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多次出现了严重渗水事故;
比如1969年的一次渗水事故,海水渗入速度达到每分钟11吨,用了5个月的时间才将积水抽干;
在1976年,隧道再次发生严重渗水,海水涌入速度高达每分钟70吨,这次事故不仅导致工程延期长达两年,更造成了20多名工人死亡;
而在整个工程建设期间,由于复杂的地质情况导致死亡的工人数量达到33名,另外还有多达1300人伤残。
那问题就来了:
为啥日本花费这么大的代价,也要建设青函隧道呢?
全城探秘查了一下资料,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日本国土面积不大,地形又以山地居多,再加上人口高达1.26亿,所以大部分地方人口都非常稠密;
而北海道则不一样:
它的面积占日本全国面积的20%,但人口仅占全国的5%,在日本也算是“地广人稀”的地方,相比其他地方,拥有不错的空间和发展潜力。
![]()
日本人口分布,北海道相对“地广人稀”
青函隧道呢,可以让北海道与日本其他地方的来往更加便捷,更好地发挥出这种潜力。
另一方面,津轻海峡海面情况更复杂,使得乘船跨海峡的来往很容易受到影响;
津轻海峡长约130公里,南北宽也只有18-75公里,看起来似乎还不错,但实际上呢:
![]()
津轻海峡
第一,这片区域常年刮大风,春夏季节多东南风,冬季则多西风,还经常有台风过境,不仅导致海的海水流速很快,海面也经常波涛汹涌,巨浪滔天;
第二,海底地形复杂,遍布着海盆和海谷,也加剧了海面复杂的海况;
所以,津轻海峡南北两侧的交通运输,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单单是因为台风,每年都会造成海运中断80次以上。
还有一点,海上轮渡的效率也不高,从青森到函馆,就要用4.5小时,相对来说,海底隧道不仅更加安全,时间也会缩短到0.5小时左右。
![]()
整体上来看,青函隧道的修建,对北海道地区的发展确实作用巨大;
而其修建时,正赶上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力大幅增强,确实也有能力完成这样一个大工程。
也正因如此,全城探秘觉得,单就青函隧道而言,将日本看做那个时候的“基建狂魔”也未尝不可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