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们基本都知道民国时期的沈阳兵工厂,该厂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既能生产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手榴弹等,也能生产各型火炮(步兵炮、75毫米山野炮,大口径火炮)及配套炮弹等。巅峰时期不仅可以满足奉系军阀几十万人马的武器弹药需求,并且还有盈余,可以用来援助友好势力。但沈阳兵工厂从投产到九一八落入日寇之手期间,究竟生产了多少武器装备呢?今天拉个清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
沈阳兵工厂
首先要知道沈阳兵工厂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大规模,而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北洋军阀张作霖深感现代化武器的重要性,完全外购又受制于人,因此于1921年下令建立了沈阳兵工厂。后逐年扩建,到1928年发展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比著名的汉阳兵工厂和上海兵工厂还要强。为了建设一流兵工厂,张作霖不仅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生产设备,还引进了外国专家,例如德国、丹麦和日本的技术顾问,以确保与国际接轨。
建厂初期,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均由丹麦文德公司承办,先建成无烟药、制枪、制炮、炮弹等厂,同时铺设直达厂内的铁路。经费上也比较充足,例如1922年经费为412万银元 ,1924年则增至500万银元。要知道上世纪20年代初的大洋购买力还是很强的,在北京一个大洋可兑换1200多文铜板,当时北京一家普通茶馆的饭菜,一顿饭只需要几十个铜板,一个手艺娴熟的厨师月薪在8~10个大洋之间,而一位资深教师的月薪则在15~20个大洋左右。沈阳兵工厂的整个投入经费,自开办至1931年“ 九·一八”事变止,累计建设资金支出2亿多银元,常年每月经费开支约200万元。由此可见,沈阳兵工厂在建设上确实是投入了巨资!
![]()
辽十四式77毫米野战炮
1923年建成了枪弹、炮弹、机器三厂,其中机器厂用于生产所需普通机床(重要机床则通过进口)。1924年增设了炼钢厂,可以自炼炮管钢、高速钢、工具钢等,当然规模上无法跟列强比,只有3座3吨电炉。因此,沈阳兵工厂生产火炮所需的炮管并非全是进口,也可以自行生产,当然自产炮管数量和质量(例如炮管寿命)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从生产的火炮资料看,至少37毫米平射炮、部分75毫米山炮的炮管具备自产能力。
沈阳兵工厂在1926~1928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枪厂、炮厂扩大7至8倍,又增设了火工、硝酸、炸药等厂,并拥有国内仅有的兵工专用精密检测仪器设备。整个厂区面积达到2个多平方公里,长达2500米,宽约1300米。到1928年底,全厂拥有8000多部机器,并自备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1万千瓦),职工总数超过20000人。
![]()
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
得益于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沈阳兵工厂取得的成果也很丰硕,先后生产(含组装)了大量轻重武器,从1924年到1931年“ 九·一八”事变前生产的身管火炮具体数量如下:
辽十三式75毫米野战炮108门,仿制日本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
辽十四式37毫米平射炮370门,仿制日本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步兵炮;
辽十四式75毫米山炮72门,仿制日本四一式75毫米山炮;
辽十四式77毫米野战炮300门,仿制奥地利百禄M18型84毫米野战炮;
辽十四式100毫米榴弹炮300门,仿制捷克斯柯达VZ14/19型100毫米榴弹炮;
辽十四式105毫米加农炮16门,仿制日本三八式105毫米加农炮;
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21门,仿制日本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
辽十六式75毫米高射炮20门,仿制日本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
辽十九式105毫米加农炮4门,仿制奥地利百禄M15型105毫米加农炮;
辽十九式150毫米榴弹炮2门,仿制日本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
辽十九式105毫米高射炮1门,仿制日本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高射炮;
辽十九式240毫米榴弹炮2门(生产线上,未完成组装),仿制日本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
![]()
斯柯达100毫米榴弹炮
至于迫击炮方面,其实是由专门的迫击炮厂生产的,该厂并不属于沈阳兵工厂,而是另有地址(虽然也在沈阳)。该厂建设于1922年,1926年正式命名为奉天迫击炮厂,1929年改名辽宁迫击炮厂。每月可以生产迫击炮80门,炮弹4万发,产品类别包括75毫米,80毫米、150毫米、240毫米迫击炮及炮车、炮弹药车、迫击炮各种附属品等,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迫击炮厂。同口径迫击炮也有多个型号,例如80毫米迫击炮有辽十一式、辽十三式和辽十五式,150毫米迫击炮则有辽十一式和辽十六式。
各型迫击炮具体生产了多少,没查到详细数据,但有两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一是东北军28个国防旅的现役迫击炮有672门,其中150毫米重迫击炮168门(每个旅配备6门)。二是在“ 九·一八”事变当天,被占领的迫击炮厂库存中,居然有高达2303门的各型迫击炮。这两者合计就有接近3000门迫击炮!
![]()
东北军240毫米重炮
接着说沈阳兵工厂的轻武器生产,该厂在1924年后先后生产出辽十三式7.92毫米步枪(又称韩麟春式)、辽十七式6.5毫米轻机枪(仿制日本大正十一年式6.5毫米轻机枪)、辽十三式7.92毫米重机枪(仿制日本大正三年式6.5毫米重机枪,把口径改为7.92毫米)。至于产量,辽十三式步枪总生产数量达到14万支,辽十七式轻机枪年产量只有200~300挺,辽十三式重机枪年产量只有50挺。
PS:在轻武器方面,奉系军阀更多是通过购买的方式,从欧洲及日本采购了大量手枪、步枪、轻重机枪。后来为了弥补自动武器不足,奉系军阀在天津大沽兵工厂生产了相当数量的驳壳枪、冲锋枪和轻机枪。
虽然沈阳兵工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问题也很多。第一个就是严重依赖仿制和从外国引进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第二个是生产的武器装备在性能上折扣较大,例如辽十四式77毫米野战炮的理论最大射程有10000米,但实际上仅能达到8500米,并且迟迟未能解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技师照原设计稍作调整,就轻松让这款野炮恢复了10000米的射程。
![]()
辽十三式7.92毫米步枪
第三,兵工厂内部存在派系斗争和外国顾问过多的问题,外国技术专家各自为政,使得生产管理混乱,影响了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效率。导致生产出来的枪炮弹药,规格五花八门,难以配套使用。按道理说有这么大的一个兵工厂,应该可以做到武器制式化,至少轻武器不是问题,但实际上有太多的武器型号,非常杂乱。最基本的步枪口径都有好几个,6.5毫米、7.62毫米、7.92毫米,各自装备数量还不少。
第四,兵工厂缺乏现代化管理,仅从耗材采购就能看出来。张学良接手兵工厂后,清点库存时发现,仅现有原材料就足够维持生产四年,但采购部门还在大量采购原材料。并且采购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说明滋生了严重的贪腐问题。沈阳兵工厂原先的几任管理者(兵工厂督办),例如杨宇霆、臧士毅、米春霖,几乎都不懂工业技术。他们对外国工程师言听计从,厂里的中方技术人员基本没有话语权,中方管理层完全是“摆设”。
对比之下,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的投入远不及沈阳兵工厂,但光是75毫米山炮就生产了超过2000门。并且还自研出105毫米重型山炮和150毫米大口径榴弹炮。轻武器方面,仅仿制的晋造汤姆逊冲锋枪就超过4万支,晋造六五步枪总产量则超过20万支。因此,沈阳兵工厂的“强大”,只是表面上的光鲜,本质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