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最近,在东欧战场上,203毫米口径的自行榴弹炮重返战场,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使用苏制的2S7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与此同时,欧美国家也曾装备过M110型203毫米榴弹炮。
与常见的155毫米榴弹炮相比,203毫米炮弹的重量几乎是155毫米的两倍,这意味着更大的爆炸威力和杀伤半径。
![]()
巨炮的昔日辉煌
203毫米榴弹炮并非新鲜事物。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曾大力发展过这种口径的重型火炮。
美国研制了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最大射程接近30公里,至今仍在日本、韩国等国服役。
作为对应,苏联在1975年推出了2S7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其最大射程可达约37公里,明显优于同期美制型号。
与155毫米榴弹炮相比,203毫米在打击威力上的优势极为明显。普通155毫米炮弹重量大约50-60公斤,而203毫米炮弹整重通常在100-110公斤左右。
![]()
弹丸重量的倍增带来的是爆炸威力、杀伤半径和穿透力的大幅提升。
中国也曾涉足这一领域,研制了FGT-203毫米牵引火炮,被誉为“亚洲第一炮”。
这款火炮最大射程可达50公里,超过了当时美俄的同类型火炮。
遗憾的是,FGT-203毫米牵引火炮项目在1991年底因技术原因和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而终止,中国转而继续发展155毫米火炮和大口径远程火箭炮系统。
![]()
现实挑战与未来可能性
203毫米榴弹炮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短板。最明显的就是射速问题。
无论是美制的M110还是苏制的2S7,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射速都只有每分钟1-2发左右。而现代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射速普遍可达每分钟6-8发。
这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155毫米火炮可以投射更多的弹药。
此外,203毫米火炮系统更为笨重,机动性较差。以中国曾经研发的FGT-203毫米牵引火炮为例,战斗全重达16吨,自行型号更是高达28.5吨。
在现代战场上,如此笨重的系统很容易成为敌方打击的目标。
![]()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随着技术进步,155毫米火炮的射程已经大幅提升,部分甚至接近或超过了传统的203毫米系统。
此外,现代战场上的远程打击手段日益多样,除了大口径榴弹炮,还有导弹、火箭炮和精确制导弹药等多种选择。
既然如此,为何203毫米榴弹炮如今在东欧战场重获青睐?实战表明,在面对坚固掩体和高价值目标时,203毫米炮弹的巨大威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在冲突中重新启用这种看似过时的武器。
![]()
对于解放军而言,发展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在技术上已无重大瓶颈。真正的关键在于作战需求与成本效益的平衡。
如果决定装备,解放军很可能会选择履带式或轮式自行炮形式,而非过去的牵引式。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国家在21世纪推出新一代的203毫米主力火炮,中国的FGT-203毫米牵引火炮也最终止步于测试阶段。
但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军队手中,这些冷战时期的“恐龙”依然在战场上发挥着余热,用简单的暴力美学诠释着“口径即正义”的古老法则。
科技在进步,战争形态在演变,但追求更大威力的本能始终未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