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一纸合同,惊动了海岸线。青砖黛瓦之外,风声里夹着期望与疑问。
综观全局,越南国防部在2017年决定向印度采购二十枚印俄联合研制的超音速反舰导弹——购价接近4.2亿美元,并伴随低息贷款与技术培训承诺。
该方案被视为补强沿海火力、提升远程打击能力的关键举动,相关论证强调此举可与现有苏-30MK2平台实现协同,进而在南海争端中谋求更大的战略影响。
我觉得,决策者当时既考虑到预算约束,也看到声势与政治收益;然而事实证明,效用并非单靠购置数量与宣传就能实现。
可现实很快给了答案。
试射中断,芯片烧坏,发动机抖动——问题接连暴露,着实让人懊恼。
![]()
导弹从2019年底起分批抵达金瓯省的海军营地,部署、装车与地面联试随即展开。
第一次真正的试射在2020年进行,表现并非媒体宣传所称的完美:导弹在中远程段出现制导信号丢失、航迹偏离等问题,最先发生在约95公里处便失去有效控制,随后的几次试验最多也仅达165—180公里,未能接近宣称的最大射程。
检测残骸后,分析显示制导电子器件在沿海湿热环境下抗腐蚀性不足,某些核心芯片发生烧毁,接口与本地平台的兼容也有缺陷。
再者,出口版在若干环节有所简化——这是供方后来也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换做现在细想,这类高端系统的推广,本就需要更周密的适应性测试和供应链评估,难道不是吗?
其外援之链,亦受他国变局之牵动。
俄制发动机与若干关键配件为该系统所用,俄乌之变故自2022年起波及外贸;印度以顾内需为先,致使越方在零件供给与修复上长期等待。
个人认为,这种链条之脆弱性,直接左右了长期养护之可行性。
仓储尚未妥当,海边仓库显得暴露,恒温恒湿之需难以满足,枪炮之外,仓库先暴露,难道这不令人诧异么?
就像放在烈日之下的古旧城墙,表面看得见的裂缝暗示着更深处的问题。
财政的影子随之拉长。
贷款利息逐年累积,维护费用每年上升近两成的说法在预算表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原拟用于舰艇升级与常态巡逻的资金被调剂,海岸线的常态存在感并未随“高端单件”而提升。
站在今天回头看,那一笔4.2亿美元在账面上像是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砸在了本可用来扩充巡逻舰队、完善雷达与情报网的盘子上。
仔细想想,资源分配的抉择,牵动了多方利益与安全的微妙平衡。
技术转让的承诺未能完全兑现。
培训虽有,工程师的学习多停留在操作与常规维保,核心制导与发动机深层维护的掌握不足以支撑长期自主保障。
这种培养路径的不足,使得系统长期依赖外方支援成为常态,牵动了战备的可持续性。
我觉得,这不是单一项目的失误,而是采购评估中未充分计入“可维护性”和“本地化能力成长”两个要紧变量的后果。
![]()
再说另外两件让人咂舌的事。
南北高铁的梦在2010年就提上日程,规划起点是河内到胡志明市的1570公里高铁,时速目标350公里,可现实在成本、地形和融资条款面前被反复拉扯——日本方案、排他条款、桥隧多、预算膨胀,结果一再搁置,后来改分段推进,拖延使得错失了基建窗口。
还有一条—产业化模式的选择,近十年越南大量承接外来制造并取得速度,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组装产业附加值有限。
换个角度说,快速的增长下潜藏的是经济韧性的薄弱;就像一间华丽的屋子,外面粉刷得光鲜,底层的梁柱却未能同步加固。
这些决策共同构成一个图景:把资源投入到若干高调的项目上,希望通过有限的投入撬动更大的战略效果,但在执行与配套不足的情况下,最终的实际收益并不成比例。
真的是教人深思。
相比之下,那些把重点放在基础巡逻、情报网和后勤储备的选择,或许更能在日常中累积真正的威慑力。
比喻来说,武器如同匕首,而持久的防守则需要城墙与粮草,两者缺一不可。
若要问教训何在,须从采购、适配、供应链与财政四端并行审视。
记取往昔,方能在未来的抉择中少些盲目,多些谋略。
依我之见,作决策当不独看声势而忘实效;倘若继续以表面威慑替代常态存在,则长远之计未必可期。
——春雨绵绵的早晨里,港口边的巡逻艇依旧出海,潮声中带着未尽的焦虑与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