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聚力绘新景 淳风化雨润故园
——羊角塘镇“乡贤+民风”双轮驱动赋能乡村振兴
“以前摸黑走夜路怕摔跤,现在有了路灯,晚上也能去邻里家唠家常......”银花溪村村民夏秋生感慨道。这只是羊角塘镇乡贤聚力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据悉,2024年以来,全镇乡贤累计捐资超100万元,带动群众投工投劳300余人次,形成“乡贤领跑、群众跟跑”的振兴合力。
羊角塘镇区俯瞰远景
乡贤反哺:从“捐资输血”到“共建造血”
“要让乡亲们不再摸黑走夜路!”退休教师党员李付初的倡议,在银花溪村肖管组引发了一场“银发与青春的共振”。这群从70岁到20岁,年龄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乡贤群体,自发组建起“肖管组发展小队”,不仅自发筹资安装太阳能路灯30余盏,更肩挑手扛栽下绿化带。乡贤们既当“金主”又当“劳力”,当最后一盏路灯亮起时,这条承载着三代乡贤心意的平安路,终于终结了肖管组二十年的摸黑史。
竹田村乡贤、村民为修建金矿广场自发参加义务劳动
在竹田村金矿广场建设现场,松柏组、和平组的青年乡贤群体成为焦点。他们自发组建“乡贤助建团”,以“自愿出资、自主设计、自带技艺”模式筹集资金8万元,利用空余时间参与施工,将要建成集文化舞台、儿童滑梯、凉亭景观于一体的惠民工程。“以前广场空荡荡的,现在老人跳舞、孩子玩耍马上就要有去处了”村上的便民服务员感慨道。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对话,让广场地砖都浸润着乡贤精神。
在板溪村委的老樟树下,有一座占地1100平米的银发地标。这座全镇首个村级养老服务站,不仅承载着乡村记忆的温度,更以五大功能分区编织出幸福晚年图景。这个由“10万元乡贤自发捐赠+民政项目+村集体筹资”共同浇筑的民生工程,是板溪村通过探索“乡贤+项目”共建这个新路径建成的,五大特色区域如同温暖的掌纹,将反哺桑梓的深情具象化。
板溪村新建养老服务站一角
民风浸润:从“一村善举”到“全镇风尚”
乡贤捐赠的故事正在编织新的民风,滋养着羊角塘镇的文明底色。大裕社区夏运良捐赠15万建设“幸福医疗小屋”,打通群众日常买药看病“最后一公里”;常安村乡贤向村小学捐款1万元,将“善举”种子送入学校;银花溪村村民向全镇捐赠7台AED,将“被动救助”升级为“主动守护”;这些由乡贤精神激发的基层治理活力,正转化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民风新气象。
镇党委书记高怀望表示:“乡贤不仅是资金资源的‘输血者’,更是文明乡风的‘播种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的乡土文化,让‘比学赶超’的民风在羊角塘落地生根。”
银花溪村村民捐赠AED,专家到校讲解
机制赋能:从“零散帮扶”到“长效治理”
为让乡贤力量释放持久动能,羊角塘镇创新建立“三维联动”机制。一是情感联结:成立乡贤驿站,不定期举办“乡贤茶话会”,野鸭塘村以清明追思为契机,组织30余名乡贤代表、村民代表召开乡村振兴座谈会,现场认领2个小微民生项目。二是项目联管:推行“乡贤捐资—村委监管—群众监督”模式,王家坪村乡贤与村民合力捐资9万余元修建王坪桥,所有项目实行“资金使用公示制”。三是文化联育:开设“乡贤讲堂”,组织捐资乡贤进组入户宣讲,大坪村乡贤王敬峰连续三年入户给困难群众发放油和米,累计发放物资价值超2万元。
“过去觉得乡贤捐资是‘一阵风’,现在有了机制联动,乡贤参与从‘捐一时’变成了‘管长远’。”镇党建办干部介绍,通过建立乡贤资源库,全镇已形成“捐、建、管、护”全链条管理闭环。
野鸭塘村利用清明节追思契机邀请乡贤举行座谈会
贤+民风:乡村振兴的“羊角塘密码”
如今的羊角塘镇,乡贤捐建的不只是路灯、广场、养老站等实体工程,更在群众心中树起了“向上向善”的精神标杆。塘九村功德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美不过乡景,亲不过乡邻。”这正是羊角塘镇以乡贤力量重塑人居环境、以淳厚民风激活治理效能的生动写照。
“我们将持续深化‘乡贤+’模式,让每一份善举都成为文明乡风的火种,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乡村振兴的生机!”羊角塘镇主要领导人表示。随着“乡贤+民风”模式的发展,羊角塘镇正以“看得见的改变”和“看不见的浸润”,书写着新时代“乡土安化”的实践答卷。
作者:刘军麒 王敏姣
编辑:刘 皓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