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海水稻,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 “只能生长在盐碱地,米质差、不好吃,没什么经济价值” 的刻板印象。然而,这种认知与事实存在较大偏差,海水稻不仅具备独特优势,大力推广它更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
从种植环境来看,海水稻并非只能在盐碱地生长,它的学名为耐盐碱水稻,能够在盐(碱)浓度 0.3% 以上的盐碱地生长,同时在普通土壤环境中也能茁壮生长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 15 亿亩,其中具备开发潜力的近 2 亿亩。这些土地此前因盐碱化程度高难以种植传统农作物,而海水稻的出现,为盘活这些 “沉睡” 的土地资源提供了可能。倘若将适宜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充分利用,按每亩产量 300 - 500 公斤估算,每年可新增粮食产量数百亿公斤,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耕地资源紧张局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口感和品质方面,早期海水稻品种确实存在口感偏硬、米粒粗糙的问题,但经过科研人员多年攻关,如今的海水稻口感已得到极大改善。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先进技术,培育出的海水稻品种,米粒外观晶莹透亮,蒸煮后口感软糯,食味值大幅提升。例如,袁隆平团队培育的部分海水稻品种,在口感上与普通优质大米相差无几,甚至在微量元素含量上更具优势,富含硒、锌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营养价值更高。
海水稻的经济价值也不容小觑。除了作为主粮直接销售,其秸秆可以用于加工成饲料、有机肥料、生物燃料等,实现全株综合利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生态旅游领域,大片的海水稻种植区,每到成熟季节,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成为独特的田园景观,可开发为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此外,种植海水稻还能改良盐碱地土壤。海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根系会分泌有机酸,中和土壤碱性,同时吸收部分盐分,降低土壤含盐量,改善土壤结构。经过 3 - 5 年的种植,盐碱地可以逐渐转变为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的良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上约有 10 亿公顷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不仅能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我国可以将海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到沿线国家,帮助当地开发盐碱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国际农业合作与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农业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海水稻推广并非是盲目之举,它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等多重使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链的日益完善,海水稻必将展现出更大的价值,成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
![]()
![]()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