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25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碳定价机制数量已达80个,覆盖了全球28%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机制在2024年创造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相当于哥斯达黎加全年GDP总额。
更值得关注的是,超过一半的碳收入被投入环保、基建与发展项目,这一比例比往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碳市场内部正在剧烈分化——自然碳移除项目获得30%以上溢价的同时,可再生能源碳信用价格却暴跌三成。
碳定价机制爆发:新兴经济体扛起扩张大旗
报告显示,全球碳定价机制数量在2025年达到80个,较去年净增5个。其中碳税43个,碳排放交易体系(ETS)37个,新增机制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
巴西在2024年12月批准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系统,土耳其于2025年2月向议会提交气候法案草案,印度则在2024年7月通过其碳信用交易计划详细法规。三国均选择“基于强度”的ETS模式——不设定排放总量上限,而是管控企业单位产出的排放强度。
这种设计在发展中国家颇具吸引力。印度政府明确表示:强度目标既能推动减排,又为经济增长保留空间。而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使企业碳成本降低40%。
真正的格局改变者来自中国。2025年3月,中国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纳入水泥、钢铁和铝业三大行业,新增覆盖1500家企业、约30亿吨排放量。这使得中国ETS总覆盖量达到80亿吨,占全国排放51%。这直接推动全球碳定价覆盖率从24%跃升至28%。电力行业超半数排放、工业领域四成排放已被碳价覆盖,不过农业排放仍处于定价盲区。
唯一逆流出现在加拿大。2025年3月底,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宣布取消碳税,省长直言“政策已过于政治化”。而此前联邦燃料费取消,已导致萨斯喀彻温省产出定价体系废止。
碳价各显身手
2025年全球平均碳价达到19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15年近乎翻番。但这仍远低于实现2℃温控目标所需水平——根据 IPCC 测算,2030年碳价需达50-100美元才可能实现该目标。
碳收入分配呈现鲜明政策导向。据气候经济研究所(I4CE)分析,2024年56%的碳收入被指定用于环境、基建和发展项目,创历史新高。巴西更在法律中明确:碳交易收入75%必须用于覆盖设施的脱碳改造。
转移支付占比达25%,主要用于缓冲碳价对弱势群体的冲击。欧盟设立“社会气候基金”,计划用碳收入帮助低收入家庭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加拿大曾将90%的联邦燃料费收入通过“碳退税”返还居民(该项目已于2025年4月终止)。
企业层面则掀起“内部碳定价”浪潮。全球1755家企业已建立内部碳成本核算机制,较2021年激增89%。其中64%采用“影子定价”,将隐性碳成本纳入投资决策;15%的企业内部碳价超过130美元/吨,远超当前市场水平。
丹麦的探索更为激进——2024年7月通过立法,将于2030年起对牲畜征收碳税,从每吨40美元逐步升至100美元。尽管给予农民税收减免,此举仍被视作农业领域碳定价的破冰之举。
碳信用市场剧烈分化
碳信用市场正经历剧烈分化。2024年合规需求同比激增近200%,而自愿市场仅微增2.3%。这种撕裂直接反映在价格上:
自然碳移除信用OTC均价10.4美元/吨,较避免毁林项目溢价32%
可再生能源碳信用OTC均价跌至3.8美元/吨,年内跌幅超30%
CORSIA航空碳配额成交价达21.7美元,凸显国际合规溢价
供给端则呈现“新旧断层”。独立核证机制签发的未注销信用存量接近1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签发于2022年前。这些“遗产信用”多来自早期林业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因环境完整性存疑遭市场冷遇。
可再生能源信用尤其尴尬。2024年8月,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否决主流可再生能源方法学,导致相关新项目注册量暴跌40%。而库存中近6亿吨此类信用面临贬值风险。
肯尼亚清洁炉灶项目成为破局样本。2025年3月,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为其签发1.8亿美元政治风险保单,覆盖东道国违约及碳权注销风险。这是全球首例支持《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保险。
边境税催生全球新博弈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报告梳理发现:
英国将于2027年实施CBAM,泰国、智利已启动立法研究
中国将钢铁、铝业纳入国家ETS,与欧盟CBAM覆盖范围高度重合
越南加速国内碳市场建设,明确CBAM覆盖行业优先分配配额
土耳其《中期计划》直接声明国家ETS建设需对应欧盟CBAM。以色列在推出碳税时,也明确提及“提升工业国际竞争力”考量。
国际碳市场规则在COP29取得关键突破。《巴黎协定》第6.4机制下的碳信用标准终获通过,允许各国追溯签发2021-2025年减排信用。目前约1500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计划向新机制过渡,潜在供应量近10亿吨。
但碳信用的“黄金标准”之争愈演愈烈。新加坡2025年2月采购第6条碳信用时,对自然移除项目报价达18-40美元/吨;而同期传统自愿市场均价仅6.78美元。当英国政府将ICVCM核心原则作为碳信用采购标准,市场分化已成定局。
气候融资:碳定价的双重使命
在发展中国家,碳定价正肩负双重使命。哥伦比亚财长公开表示:“取消燃油补贴释放的财政空间,可投向气候与社会项目。”该国2024年恢复能源税率后,总碳价水平回升至37.5美元/吨。
拉丁美洲的实践揭示结构性矛盾:柴油和汽油承担高额碳价,但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仍享受净补贴。这种扭曲直接影响技术转型——煤炭几乎未受任何碳成本约束。
碳信用市场则展现其融资功能。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碳信用项目融资达140亿美元,其中自然移除项目获最大份额。当瑞士以超30美元/吨采购秘鲁森林碳汇时,其环境部长强调:“这既是气候投资,更是发展援助。”
巴西碳交易法案中5%收入定向补偿原住民社区的条款,暗示着新方向。正如世界银行高级常务副行长阿克塞尔·冯·托森伯格所言:“碳定价不仅是减排工具,更是连接气候行动与发展的桥梁。”
小结
2025年全球碳市场站在关键节点。当巴西将碳收入投向钢铁厂脱碳改造,当丹麦牧场主为牛群排放付费,当肯尼亚主妇用保险担保的清洁炉灶做饭——这些看似割裂的场景,实则是全球碳定价网络编织的共生体系。
随着巴西、印度、土耳其国家ETS在未来五年落地,全球碳定价覆盖率将突破30%临界点。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平衡三重矛盾:气候紧迫性与经济承受力,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国家自主与全球协作。
碳价从每吨19美元向50美元的攀升之路,注定比从0到19更为艰难。当欧盟碳市场免费配额在2034年归零时,当印度强度目标逐步收紧时,当那10亿吨“遗产碳信用”最终清零时——人类才能真正检验,这套精心设计的碳定价体系,能否承载文明存续的重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