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女人躺在病床上,写下最后的遗嘱。
她要求将自己的骨灰与面粉混合,撒入大海,理由只有一个:供鱼虾果腹。
这个女人叫吕碧城。
——《壹》——
第一章:退婚与逃离
1895年,安徽旌德县,吕碧城收到一纸退婚书,理由很简单,父亲吕凤岐去世两年了,家道中落,男方觉得这门亲事不值得了。
![]()
退婚书摆在桌上,吕碧城没有哭。
她拿起毛笔,在退婚书背面写了四个字:"此生不嫁。"这不是赌气,这是决心,丧父的那天,吕碧城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女人没有靠山,只能靠自己。
父亲一死,族人立刻扑上来瓜分家产。
母亲严氏差点被害死,一个女孩,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她写信给父亲的旧部求救,信写得极好,救了母亲一命,从那时起,吕碧城就知道:文字可以救命。
1903年,吕碧城做了一个决定:离家出走,目的地:天津。
她身上只有几两银子,口袋里装着自己写的诗词,母亲哭着拦她,吕碧城说:"娘,我要去闯天下。"火车轰隆隆驶向天津。
吕碧城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
她在心里发誓:这辈子,绝不回到那个吃人的家族,天津《大公报》社,1904年,英敛之拿着一份稿子,反复看了三遍。
这是一个叫吕碧城的女子投来的。
![]()
文采飞扬,见解独到,英敛之找来助手:"去查查这个吕碧城是谁。"助手回来了:"是个女的,20岁,安徽人,现在住在天津。"
英敛之愣了:"女的?"那个年代,女人识字都不多,更别说写出这样的文章。
英敛之决定见见这个人,吕碧城走进《大公报》社的那天,穿着一身旧布衫,但她的眼神,让英敛之印象深刻,那是一种绝不服输的眼神。
——《贰》——
天津崛起
"你愿意来做编辑吗?"英敛之问,"我愿意。"吕碧城毫不犹豫,就这样,一位女编辑诞生了,但这只是开始。
![]()
吕碧城在《大公报》写文章,专门为女性发声。
她写道:"女子不应该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这些文章引起轰动,有人骂她是"胡说八道",有人称她是"女中豪杰"。
吕碧城不在乎,她要的就是这种轰动。
1906年,袁世凯的幕僚找到吕碧城,袁世凯要办女学堂,需要一个校长,"为什么找我?"吕碧城问,"因为你有胆量。"对方回答。
吕碧城笑了,她接受了这个挑战。
北洋女子师范成立的那天,吕碧城站在讲台上,台下坐着几十个女学生,都是富家小姐。"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嫁个好人家。"
吕碧城开门见山,"你们来这里是为了成为独立的女性。"
台下一片寂静,这些话,她们从来没听过:"我要教你们读书写字,更要教你们如何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生存。"
![]()
吕碧城的课程很特别。
除了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有西方的科学知识,甚至包括如何管理财务,学生们逐渐被她征服,她们发现,这个校长不仅有学问,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
但好景不长,1912年,吕碧城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机要秘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女性担任如此高的政府职务,但她很快就后悔了,1915年,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召见她,谈的不是教育,而是如何宣传称帝的"好处"。
——《叁》——
政治风波与商业传奇
"吕秘书,你的文章写得好,帮我写几篇文章,论证一下恢复帝制的必要性。"吕碧城直视袁世凯的眼睛:"我不能写这样的文章。"
![]()
袁世凯脸色变了:"为什么?"
"因为这违背了我的原则。"不久后,吕碧城的辞呈摆在袁世凯的桌上,袁世凯看着辞呈,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个女人不是他能控制的。
1916年,吕碧城离开北京,南下上海。
她要重新开始,上海滩,同年,吕碧城用最后的一点积蓄,在外滩租了一间小办公室,招牌上写着:"碧城贸易公司"。
她的第一笔生意是茶叶。
安徽的茶叶运到上海,再转手卖给外国商人,但她很快发现,单纯的买卖赚不了大钱,真正的财富在股市,1918年,吕碧城开始炒股。
她研究财报,分析市场,就像当年研究诗词一样认真。
第一次投资,她选中了一只航运股,理由很简单:战争结束了,贸易会复苏,她赌对了,一年下来,投资翻了三倍。
消息传开,上海滩都在议论这个女股神。
但吕碧城最大的手笔还在后面,1920年,她押注房地产,在这期间,她购入了大量房产,所有人都说她疯了,那些房子太贵,根本租不出去。
吕碧城不理会这些声音,她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趋势:上海正在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三年后,那些房产的价值涨了十倍,吕碧城成了上海滩的传奇,她住在最豪华的饭店,穿着巴黎最新款的时装。
![]()
那个年代的女性,很少有人敢这样生活。
但财富并没有让她忘记初心,她捐钱办学校,资助贫困女学生,每年的捐款数额,相当于她收入的一半,1920年,袁克文追求她。
袁世凯的儿子,才华横溢,家世显赫。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天作之合,但吕碧城拒绝了。
"为什么?"袁克文不理解,"因为你配不上我。"吕碧城说得很直接,"不是财富配不上,是精神境界配不上。"袁克文愣住了。
从来没有女人这样对他说话。
吕碧城继续说:"我要找的人,不是因为我的美貌或财富爱我,而是因为我的思想和灵魂爱我。"
——《肆》——
海外求学与精神觉醒
1920年,吕碧城做了一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去美国留学,朋友们都劝她:"你已经这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去受那份苦?"
![]()
在哥伦比亚,吕碧城如饥似渴地学习。
除了文学,她还学绘画、音乐、哲学,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922年,吕碧城从哥伦比亚毕业,随后返回上海。
但她没有停下脚步,1926年开始了环球旅行。
纽约、巴黎、罗马、日内瓦,她走遍了欧洲的主要城市,但真正改变她的,是在瑞士的一次经历。
1928年,吕碧城救活一只濒临死亡的蚂蚁。
这一微小生命被拯救的瞬间,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从那天起,她开始吃素,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
1930年,吕碧城回到中国。
朋友们发现她变了,以前的张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她开始写不同的文章,不再只关注女权,而是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
不久后,吕碧城走进一座佛寺。
吕碧城在寺庙里住了一个月,每天早晨,她和僧人们一起诵经,渐渐地,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皈依那天,方丈给她取了法号:宝莲。
方丈解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你的品格。"
吕碧城开始清理自己的财产,她把大部分财产都捐给了寺庙和慈善机构,1943年1月,吕碧城病倒了,躺在病床上,吕碧城写下了最后的遗嘱。
她要求将自己的骨灰与面粉混合,撒入大海,理由是:供鱼虾果腹。
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去世,按照她的遗愿,弟子们将她的骨灰与面粉混合,撒入了大海,这就是吕碧城的一生。
她活过了所有女人想象过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她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