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概要
我们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RA)、溃疡性结肠炎(UC)等自身免疫病,是因为T细胞误把自己组织当“外敌”攻击。传统疗法如抗CD3抗体、IL-2等,虽然能抑制T细胞,但问题是——它们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会一并压制正常免疫,导致感染风险增加。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了“耐受性抗原呈递细胞”(tol-APCs):它们能像“和平使者”一样教育T细胞别再乱来。但做法太麻烦,要把病人的细胞取出来,在体外“再教育”后再输回体内,定制化、个性化、费用高,基本劝退。本研究仅靠一针“纳米疫苗”,就能让体内的免疫细胞学会“不打自己人”,精准纠正免疫系统的“过激行为”。
研究内容
作者提出了体内生成tol-APCs的新思路:通过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编码PDL1的mRNA,使体内APCs表达PDL1成为耐受性APCs(tol-APCs)。该策略的创新在于“逆转”细胞治疗概念——无需体外培养,而是利用LNP将负共刺激信号精准送入APCs体内,从而在原位生产tol-APCs。为实现这一思路,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验设计:LNP配方优化:采用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方法系统筛选LNP成分和N/P比(脂质中的胺基与mRNA磷酸基的摩尔比),以降低LNP的免疫原性。在九种初步配方中,作者发现改变SM-102、DSPC、DMG-PEG2000、胆固醇的摩尔比和N/P比,可显著影响LNP的转染效率及刺激APCs共刺激分子的水平。最终选定了配比(如A7)表现最佳:既能有效携带mRNA,又不引发APCs高表达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
mRNA设计:作者合成了PDL1编码mRNA,并对其进行密码子优化、加帽改造,并将尿嘧啶全部置换为N1-甲基假尿嘧啶,以提高稳定性并减少内源性免疫识别。最终得到的LNP/mPDL1粒径约173 nm,表面电位约12.9 mV,适合皮下注射。
给药方式与靶向性:作者选择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使LNP局部进入淋巴结富集。在体内,LNP被CD11c^+和CD11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APCs优先摄取。流式细胞结果证实,在注射LNPs/mPDL1后,淋巴结中的CD11c^+或CD11b^+细胞PDL1表达显著上调,而非APCs(CD11c^-CD11b^-)未见明显表达变化。
原文信息
标题:Generation of tolerogenic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in vivo via the delivery of mRNA encoding PDL1 within lipid nanoparticles
期刊:Nat. Biomed. Eng (2025).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5-01373-0
来源:BioMimics 医工进展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