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数说的述说 的 第490篇 原创文章
展台闪光灯下的机械舞蹈,掩盖不了金融科技与真实业务的巨大鸿沟。
最近上海有2025年中国国际金融展,我正好去看了下,总结下来两个字“失望”,具体来说是我对银行科技创新的失望,除了各个银行千篇一律的自我吹嘘科技的大频幕外就是传统展台的图版业务介绍,如果这都是一般展览最正常的要素,代表着金融业创新的竟然还是没有实际业务价值的机器人。
某银行展区的网红“机器狗”正与观众热情互动,参观者纷纷驻足拍照留念。不远处,一排人形机器人整齐列队,随时准备回答观众提问。“开放创新,科技赋能,共创金融新未来”,悬挂在展馆上方的主题标语与展台上的机器人相映成趣,形成金融科技展的固定风景线。
摩根大通研究显示,全智能化银行的单笔贷款审批成本已降至0.5美元(传统银行为8美元),处理时间从5天缩短至10分钟。IDC预测15%的区域性银行可能因未完成数字化改造而面临兼并或退出市场。
而我们最高层次的展台上,最吸引眼球的科技创新却依然是十年前就出现的对话机器人,这一幕是对银行科技创新最无情的嘲笑。
展台上的机器人
2025年6月的上海世博展览馆,金融科技的年度盛宴如期上演。某银行展厅划分七大展区,其“科创金融Robot展区”的机器狗成为人气焦点,参观者排着队等待与这只金属生物互动拍照。走过一个个展台,机器人的形态各异,但功能却出奇一致,对话交流、业务解答、娱乐互动。某大行的新款服务机器人号称搭载“最先进的情感识别系统”,能够感知观众情绪并调整回应语气。
一位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自豪地介绍:“我们这款机器人内置了最新的大语言模型,能回答上千种金融问题。”当被问及能否办理一张信用卡或申请贷款时,笑容可掬的机器人回答:“抱歉,此项服务请移步我行柜台办理。”
这些造价不菲的金属躯壳,本质上与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无异。它们能聊天,却不能办事,能解答常识问题,却无法处理具体业务。当闪光灯熄灭,这些展台明星大多被运回仓库,等待下一次展会亮相。
机器人是银行创新的皇帝新衣,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的业务价值的缺失。
这些展台宠儿的本质缺陷在于与银行业务核心需求的脱节。它们无法对话办卡,不能替代面签,更谈不上处理复杂的金融交易。在金融业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这些机器人显得苍白无力。银行投入重金研发的展台机器人,恰如皇帝的新衣,所有人都看到它在说话,却没人能指出它说不出现实业务的解决方案。当技术成为秀场道具而非服务工具,隆重的展示便沦为对创新投入的莫大讽刺。真正有用的科技甚至都不一定要真的和AI和大模型硬凑关系,例如上海农商银行2012年就成立了上海市首家科技金融专营支行,配备了近三成物理、化学、医药等非金融专业人才。此次他们的展台也没有各种炫技,但是利用了良好的机会,国际贸易部和几家外资银行和客户达成了洽谈和签约,可以说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不在展台上,而在这些能看懂科技企业、能评估技术价值的专业团队中。
从AI到智能体的新名词轰炸
当机器人已经无法满足展示需求,金融展又迎来了新一波概念轰炸。我们国家的大厂们是真的会吹。。。看了除了放网贷,吹概念也是大厂们的优势。
“智能体平台”、“金融超级智能体”、“多智能体协同框架”等术语在各展台宣传片中轮番登场。一家科技公司推出“信贷超级智能体”,号称由端到端授信决策智能体、AI合规助手、AI审批官等模块构成,为银行匹配“专家级信贷能力”。另一家科技公司容联云则推出六大垂直智能体产品,宣称要实现“从单点工具到全流程智能协作的跨越式升级”。与某大厂金融模型负责人的私下交流揭开了华丽概念的面纱,“我们联合开发的应用,在标准化用户流水、财报和行业分析等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上,仍面临解析字段不正确的问题。业务层建模需要业务专家了解模型后分析使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当被问及“智能体”与“大模型”的本质区别时,多位展台讲解员陷入术语循环,最终归结为“更先进、更智能的系统”。新名词的不断涌现与落地应用的稀少形成刺眼反差。
技术落地的真实瓶颈是概念与一线痛点的距离。
中信集团副总经理鲍建敏在同期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直言,AI在金融领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便捷服务与数据安全的平衡、算法可解释性带来的信任危机、技术迭代与自主掌控的战略选择。技术落地的瓶颈具体而真实,首先是准确率困境,大模型识别金融文件的准确率仅70%-80%,需深度优化才能达到99%的金融业务标准。其次是责任认定盲区,当AI系统参与决策时,传统的“尽职免责”制度无法适应新技术场景。最核心还是成本效益失衡,AI模型需本地化部署带来算力采购、技术团队搭建等新增成本。某科技公司高管坦言:“在尚未看到明确产出价值前,部分银行对这类投入仍持观望态度,宁愿花钱买点机器人和大厂的概念应用,虽然无法评价,但是也相对安全”当技术供应商忙于创造新概念,银行科技部门急于花掉预算,一线业务人员仍在手工处理报表,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寻找关键数据。
创新回归是对银行科技的未来期待。
金融展上的浮华背后,仍有值得关注的真实创新萌芽。专业化服务才是破局之道。上海农商银行张江科技支行配备30%非金融专业人才,涵盖物理、化学、医药等领域,真正理解科技企业的价值核心。泸州农商银行自贸科技支行、鄂尔多斯农商银行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正构建“区域科创中心+科技支行+权利价值风险评估”的新型框架。银行科技创新需要回归基本逻辑,业务痛点优先:从“我能提供什么”转向“科创需要什么”。专业能力构建:组建懂技术、懂产业的复合型团队,长效机制建立:对科技金融业务实行3-5年周期的差异化考核。正如上海银保监局局长韩沂曾建议的,对科技支行绩效考核应以三年或五年为一个周期,不考核无关业务指标。
技术供应商们仍在热情推销他们的“智能体平台”和“多智能体协同框架”,某大厂展台负责人信心满满地预测,“未来5-10年,信贷审批将经历颠覆性变革。”而在展馆角落,一家小型科技企业的财务总监尝试用某银行的智能机器人查询科创贷款政策,经过三轮对话后,机器人不断回复:“请咨询我行的客户经理获取详细信息。”他摇摇头,从包里翻出一张客户经理的名片。
当金融展落幕,机器人打包入库,银行科技部门又将开始编制下一年的预算方案。那些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展示,年复一年消耗着巨额资金和期待,成为金融数字化道路上华丽的墓碑。
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期待,科技,改变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