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伊本 · 白图泰,一位来自摩洛哥北部丹吉尔的21岁青年,于1325年6月14日启程,踏上旅程,至今恰逢700周年。彼时的他并未预料到,自己将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虽然在西方名气不如马可·波罗,但伊本 · 白图泰的足迹遍及三大洲,总行程超过12万公里,远超后者,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享有崇高声誉。
伊本 · 白图泰出生于一个受人尊敬的法学世家,最初的旅程目的只是前往麦加(今沙特阿拉伯)朝圣。但这场宗教之旅很快演变为一场精神、学术与职业的探索。他在旅途中成为了法官、学生和外交使节,曾为多个穆斯林政权效力,尤其是在印度和马尔代夫等地。他怀着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罕见的勇气,不断前行,最终突破了当时已知世界的边界。
他的中国篇章尤为令人着迷,因为在有关中国的中世纪穆斯林记载中,这样的旅行记录极为罕见。根据他回国后口述的游记,伊本 · 白图泰大约于1346年抵达中国南部海岸,当时中国正处于元朝统治之下。他描绘了一种富庶、城市化且有序的文明,社会和谐,秩序井然,繁荣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中国的停留正值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出于非凡的好奇心和勇气,这位摩洛哥探险家成为极少数描述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穆斯林旅行者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录。
虽然在西方世界,伊本 · 白图泰的声望长期被马可 · 波罗所掩盖,但当代学者已广泛认可他在14世纪对亚非欧世界的深入了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不仅走得更远,而且其记述具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充满批判性与细腻观察,其笔触在今天看来依然现代而鲜活。他在中国的旅行,不仅展现了其探索范围之广,也体现了他将旅行视为一种艺术、一种使命和一种智慧之道的精神气质。
在当下中摩关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发现伊本 · 白图泰这样的历史人物具有特殊意义。他的旅程表明,东西方之间的对话并非当代产物,而是古已有之。伊本 · 白图泰不仅是一位摩洛哥探险家或穆斯林旅者,更是一位得以亲历中国帝国风貌的独特见证者,成为两种文明之间历史与文化桥梁的鲜活象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