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3日凌晨3点钟左右,北京卫戍区司令吴忠、第二政委吴德,受邀来到周总理在大会堂的办公室。周总理向二吴传达完“九一三”的情况后,静静等待他们心情恢复平静、观察他们的态度是否正常。
![]()
紧接着,周总理要求吴忠、吴德,设计好首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的具体方案。当周总理问到,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没有,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吴忠、吴德相视一眼后,给出一个名字:“杨俊生,我建议增加杨俊生同志参加此次组织指挥工作。”
周总理按下心中躁动,不动声色地问道:“为什么?他可以信任吗?”周总理的想法很简单,“九一三”事关重大,越少人知道越少,知道内情的指挥班子同样要尽量精简。他问杨俊生可不可以信任,其实是问吴德、吴忠这两位卫戍区军政一把手:你们可以担保他没问题吗?
吴忠说:杨俊生是卫戍区政委,绝对是可以信任的,有他参加组织指挥工作,便于部队执行接下来的任务。吴德表示自己同意吴忠的说法,并介绍起杨俊生的情况。周总理同意了吴忠、吴德的建议,不过由于情况紧急,没有召见杨俊生谈话,而是让二吴联系杨说明“九一三”。
之后,吴德、吴忠、杨俊生三人一块拟定紧急战备的部署方案,并下达执行命令。
![]()
这不禁让人疑惑,吴德和吴忠为何如此保举杨俊生?他有何特别之处?于1916年出生在江西瑞金一乡村的杨俊生,32年入团、34年参军,35年入党。他隶属于中央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以连指导员职务随军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战开始后,杨俊生在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做连指导员,于平型关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前,101把截敌先头部队的任务交给685团团长杨得志,杨把伏击线前沿位置交给2营营长曾国华,曾把最前沿的任务交给麾下最能打硬仗的5连,由5连连长曾宪生和连指导员杨俊生具体指挥。
平型关战斗中,曾宪生和杨俊生打响第一枪。日寇要抢夺附近的战略高地时,曾、杨带人冲出战壕,同日寇进行白刃战。曾宪生有“猛子”的外号,此战连杀10名敌人,打到最后体力不支但战斗还没结束时,就拉响手上唯一的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连指导员杨俊生的表现同样不俗,身负重伤,浴血指挥战斗。战斗结束时,5连只剩30多人。杨俊生跟“1”很有缘,解放战争他长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1旅旅长,直到1949年3月2野第16军成立,他担任军参谋长。
![]()
杨俊生在北京卫戍区任职的过程颇为曲折,66年后一次卸任、两次担任。他卸任到再任的中间,接替未到职的向守志出任二炮司令。可惜任职才8个月,杨俊生就回北京卫戍区任职了。这其中的故事,就是吴德、吴德愿为杨俊生打保票的原因。
杨俊生1968年9月到二炮任司令兼党委书记,1969年5月又被调回北京卫戍区工作,如此频繁的工作调动,引起外界的议论纷纷。很多人怀疑他是无法适应新岗位才被调离的,可是他在1955年9月,担任过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司令一职。
因此,杨俊生担任刚成立两三年的二炮司令,完全是没问题的。从吴忠、吴德在“九一三”,向周总理提出的那一建议来看,这样非正常的频繁调动,应该是跟101有关的。杨俊生的前任向守志,未能真正到职也是跟101有关。
![]()
从“九一三”的后续处理来看,吴德、吴德举荐杨俊生是非常妥当的。他们共同协助周总理稳定住局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