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如今的考古和历史,很多时候都已经附庸于文旅。城市喜欢把历史附加到文旅宣传中,期待能为城市文旅增添异彩。
就像这几天连着几个网友给威记私信说,贵港在大南门贵城遗址立起了“桂林郡郡治”的铭牌,让桂林郡治“落锤”贵港。
其实,这是典型的文旅思维。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有关“桂林郡治所在地”在广西的争论由来已久,大概在贵港、桂平、象州、崇左、武宣这几个城市展开,这本来是一个历史地理的问题,随着考古的深入和新发现,不断颠覆和左右着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成为了城市争夺的“输赢”之争。尤其是桂平和贵港。
贵港以考古文物实物,尤其是城池的发现来佐证“桂林郡郡治”就在贵港;桂平更多的是在文献和历史中力证“桂林郡郡治”在桂平。
其实,不管是何种言论和判定,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人们如今对于“桂林郡郡治”的判别,都是基于“上帝的视角”,有种想当然地代入两千多年前的事件和历史中,却忽视了那时候的各种因素对于这个时间和历史的影响。
一开始,威记也是坚定的“桂林郡郡治”在桂平的支持者,可是随着发现的深入,却发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桂林郡郡治”的“迁徙性”!
简单一点来说,秦军征伐岭南,根据战况和需要,把“桂林郡郡治”进行过几次迁徙。
![]()
要是按照时间和进军路线来说,象州无疑是第一站!因为随着征伐的深入,人员调配,命令等宣发,需要一个调度中心,象州是从贵港到灵渠这条瓯越古道的一个节点,更是最为突前到当时瓯越人的聚居地中心-贵港的一个地方。
随着水陆两路人马挺进,汇合于桂平,于是桂平成了第二站。并且,桂平成为了“秦置桂林郡郡治”的所在地。
进入南越国时期,南越武王赵佗出于管理和巩固需要,他沿袭了秦置“郡县制”,并实行了“和辑百越”的策略,于是,慢慢地,他把“桂林郡郡治”的行政中心由桂平迁徙往贵港。简单来说,这个时期叫南越国时期的桂林郡郡治,只不过,在历史上随着西汉的平复岭南,人们把南越国的标识弱化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大原因是“南越沿秦制”。
随着后来“十万乌浒归东汉”,贵港的区域优势和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在历史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于是慢慢就为后来“桂林郡郡治”在贵港的基调加分。
很多人都喜欢用罗泊湾墓葬来证实“桂林郡郡治”带贵港。却刻意回避了其实“罗泊湾汉墓”真正的名称,应该叫“罗泊湾南越国墓”。因为那时候的南越国遭受西汉封锁,而南越国沿袭的建制。所以墓的建制以及陪葬物品很多都是“秦”的痕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
当然了,有关“桂林郡郡治”之争,这是地方的“胜负欲”在作祟。其实要是能抛开彼此的那颗“胜负心”,还原“桂林郡郡治”真相,还是有可能的。
你不服我,我不服你,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能拨开“布山疑云”才怪!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