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5日上午,陈毅突然从不知昏迷还是沉睡中醒来,一脸茫然地望着围坐在身边的一群人。当发现人群中没有他想见的那人后,憔悴的脸庞上露出难言的失落和悲伤。陈毅用低哑的声音断断续续说道:“叶帅来了没有?”
![]()
不巧的是,叶剑英刚探视完离开,还没过半小时。妻子张茜轻声告诉陈毅:“叶帅来过了,刚走不久。”陈毅实在没有多余的力气讲话了,很快就再次陷入昏迷中。
之后的一天时间里,他只睁开了一次眼,清醒了很短很短的时间。那时的他已经完全说不了话。当时是6号下午4点,经过医生的抢救,陈毅恢复自动呼吸,神志稍微清醒了一点。可明眼人都看得出,陈老总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生命之光微弱摇曳。
5号是叶剑英一走,陈毅就清醒;6号是陈毅清醒一会又昏迷后,叶剑英又马上赶到了。6号下午4点20分,叶剑英急匆匆赶到陈毅的病床前。当得知老战友刚刚睁开眼,眼下又昏迷过去,他忍不住老泪横流、一时语塞。叶剑英用颤颤巍巍的右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尽量靠近陈毅的耳朵读了起来。
这就是陈毅一直在等的东西,也是他生命最后几年渴望得到的一个结果。这是毛主席代表中央给陈毅的评价,或者说对其革命一生的结论。之所以是叶剑英来传达,其实大有深意。
叶剑英跟陈毅不一样,他没有旅欧过,但是他下过南洋,很早就接触代表革命的进步思想,并在旧式军校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就追随孙中山投身到国内的革命浪潮中。而那时,陈毅还在法国勤工俭学,跟蔡和森、聂荣臻等人一块参加学生运动。
![]()
叶剑英崭露头角时,陈毅还有些无名。在种种原因下,陈比叶早入党,不过叶入党时正是革命的低潮时期,而且叶是义无反顾地放弃蒋介石给出的高官厚禄和军权选择入党。这就是毛主席赞扬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来源之一。
尤其是叶剑英是先在国民党军中发动暴动,才在周总理的同意下入党的,这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当时两条路摆他面前,一条是不用转弯的光亮坦途,在那时看来最终失败的概率极低;另一条是曲折黑暗的小路,在那时看来最终成功的概率极低,他果断放弃前者、把握后者,且九死不悔。
在风云变幻之际的重大问题上,叶剑英明辨是非、坚持原则,既不随波逐流,也不趋炎附势,总是能保持清醒,作出正确的判断。陈毅跟叶剑英的首次正式接触,大概是在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之后两人在中央苏区并肩作战,共同为红军的发展奋斗。
陈、叶之间的交集,主要还是在建国后,确切地说是1954年,两人同一时间离开地方、来到中央任职,而且同时被授予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职务。不过两人的侧重不同,叶剑英主要做军队建设方面的工作,陈毅主要做外交、文化方面的工作。
虽然陈毅主要协助周总理进行外交工作,可是对军队事务仍有高度参与,共同把握军队发展的大方向。在很多军事工作上,他跟叶剑英的想法高度一致。
![]()
例如两弹工程,到底是“上马”还是“下马”,这在1961年夏天于北戴河召开的国防工委工作会议上达到争论高潮。高级干部们在会场吵得脸红脖子粗,猛拍桌子表态。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和贺龙等几位军中老帅,坚持“上马”;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则要求“下马”。
当时陈毅拍着桌子说:“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叶剑英的态度也是如此,但没有这样说话。反对方则说:“老总阿,你还是先把裤子提起来吧,光着屁股是搞不了原子弹的。”
无论是“上马”方,还是“下马”方,都有着各自坚持的充分理由,都是源于当时各方面的严峻形势,如国内经济、国外封锁和国外威胁等等。最后毛、刘共同发话,一锤定音:“上马”好还是“下马”好,把情况摸清楚后再定。
1966年5月后,叶剑英和陈毅陷入同样的进退两难的处境。当他们遭到一群年轻人指名道姓要求来会场检讨时,周总理几次站出来保护他们:“陈毅、叶剑英几位元帅都是拥护毛主席的!”
当时陈毅和叶剑英认为什么都能乱,就是军队不行,于是顶着出头就挨批的风险,几次研究稳定军队、保护老干部的措施。叶剑英在1966年5月中旬,得中央任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处境还是不错的,他可以选择明哲保身,但他没有,而是义无反顾地跟陈毅站在一起。
![]()
有段时间,叶剑英住到西山,陈毅经常去找他会晤,讨论形势、交流看法。陈毅处境最艰难时,“问题”不大的叶剑英不顾被牵连、导致抄家批斗的风险,提笔写下《虞美人》词相赠。这词不知怎么不胫而走,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陈毅读后不禁热泪盈眶,回赠四字:“绝妙好词,陈毅拜读。”
67年在怀仁堂,陈毅跟叶剑英坚定地站在一起,与恶势力进行抗争。抗争结果众所周知。怀仁堂后,叶剑英的处境比陈毅好,但也好得有限(在九大叶剑英进入政治局,陈毅则没有),叶家被抄,大量手稿、记录稿、讲话稿、信件、机密文件等被抢走,地板还被挖开检查是否藏有武器和无线电台等。
1969年6月到10月,毛主席、周总理委托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人一块研究国际形势,为中国接下来的外交提点建议。
可同年10月,叶剑英跟陈毅一同被以“紧急战备”之名疏散到各地(陈去石家庄、叶在长沙)。他们都被迫跟家人分开,家人还受到牵连,工作、生活都陷入几近绝境的地步。对此他们毫无办法,交通不便、通讯也不便,跟各自的家人基本失去联系。
他们自己在“疏散地”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很不如意,遭到不少冷遇、刁难和折磨,不过也遇到了不少暖心的人。叶剑英的年纪比陈毅大些,虽也有些病痛在身,但不像陈那么严重。陈毅之所以在1972年年初就病逝,一是病拖得太久才治,二是没有受到好的检查和治疗。
![]()
陈毅在1970年8月到9月间上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可是直到10月下旬才回到北京接受专门的检查和治疗。陈毅当时有“血压高、眼睛生白内障”等问题,但这些都是老毛病,新毛病是肚子莫名一直很疼——后来发现这是要他命的大毛病。
陈毅在医院接受检查期间,莫名其妙被强制搬了次病房,从下面是桃园幽静些的6病室搬到下面是小马路经常有人往来的5病室。陈毅本就身体不适,还被这样折腾,引起张茜对医院的不满情绪。陈毅却严肃地告诫道:“我不允许你出面干预医疗问题,更不准你向医院提任何要求,我对医院没有任何意见。”其实陈毅清楚,就算张茜找去提意见也没有用,只会白生一肚子气。
后来有当事人说,这样安排是因为护理站靠近5病室,患有心脏病(容易突发)的陈毅身边没有秘书和警卫员,方便照顾才换病房的。可是问题来了,以陈毅的地位和对新中国的贡献,院方配个专门的护理人员怎么了?就这么一板一眼地让张茜一人日夜守护照顾吗?
陈毅住院后接受的检查也出了问题,竟然被误诊了,而且是连续几次。就这样,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大概的情况是:先是被误诊没查出问题,住了一个多月院就回家了,院方称其恢复正常了;接着在家住了一段时间,不断出现头晕、牙疼、肚子疼、腹泻等问题,在张茜的强烈要求下才再次住院,结果再次被误诊——明明是癌症晚期却被当阑尾炎犯了。
![]()
既然是阑尾炎,那就开刀切除吧,然后开刀一看发现搞错了——癌症晚期!癌症手术跟阑尾炎手术是完全不同(需要做更多的准备,例如足够的血,专门的医生等等),那当然不行,哪能说停就停。陈毅被迫接受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开刀手术,这造成他的身体更加虚弱——病情没得到控制就算了,身体还被搞得更糟了。
如果陈毅还年轻,在慢慢调理下还是可以恢复过来,再去做癌症手术的。可那时的他已是70岁高龄,身上又有很多长期没治的老年病。在那些手术医生眼里,当开刀发现陈毅不是阑尾炎、而是癌症那一刻,就基本判他死刑了。开刀手术,年纪大了身体恢复不过来是死;不开刀也是死。
收到陈毅被开错刀的消息时,周总理正在大会堂开会。闻讯大为震惊的他声音都变了,连问几句怎么回事,然后安排人去组织医生进行全力抢救。陈毅面对自己的真实病情泰然自若,直言这没什么要紧。
当时叶剑英还没有恢复职务和工作,但已经恢复自由身,受毛主席的委托组织调查陈伯达。听闻陈毅噩耗后,叶剑英时不时去医院看望,拉着手交谈,作诗鼓励。
陈毅从开刀手术发现误诊到去世,前后不到一年时间。癌症不断吞噬他的生命,让过去热情洋溢、生机勃勃的陈老总变得虚弱无力,于是叶剑英就附在他的耳边说话。每当听到陈毅的病情有变化,叶剑英就会赶去看望。
![]()
九一三后,叶剑英重新主持起军委日常工作,但还是不变对陈毅的关心。这也让陈毅生命最后的几个月,过得相对舒心一些。
在1971年11月14日,毛主席在接见西南地区的一些同志时,指着参会的叶剑英,说不要再说什么“二月逆流”了,那只是他们发的一些牢骚。陈毅通过叶剑英,听到毛主席的讲话内容,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离平反也不远了。
可惜在陈毅最清醒的时候,他并未听到叶剑英代毛主席转达来、对自己的“平反”讲话。叶剑英和女儿珊珊大声念出“毛主席对陈毅平反”的讲话内容时,陈毅已经无法说话,连眼睛也无力睁开了。
在陈毅最后的几天时间里,叶剑英没有时刻陪伴在他身旁,但是竭尽全力满足了其一切要求(其实也就提了一个)。陈毅说,能不能让自己的女儿珊珊来照顾自己。叶剑英二话不说就安排人去调。
陈毅去世后叶剑英非常难过,有次还特地召集给陈毅治疗过的各科医护人员开会,拿出陈毅拍过的X光片子,让他们重新看看,怎么出的问题?能不能看出有癌症!
叶剑英一向温和,这次实在忍不住了,便对医务人员严厉质问。当听到“承认没有重视”的回答后,他把桌子拍得砰砰响,大声说:“你们承不承认是不是你们的误诊和失职,才造成陈毅元帅的早逝?”
![]()
不过最后叶剑英也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处罚,只让他们好好检查、好好总结,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