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所谓公平,从来不是规则对每个人一视同仁,而是你有没有被这个社会默认为‘例外’。”
权利和便利的分配,从来就不是均匀的,只是你不在被剥夺的一方时,就会以为这世界很正常。
最近呢,九派新闻有一则报道:
广州有家叫吉山社区医院的地方,就医人员乘坐电梯,每次收费5元。
是的,你没听错,不是停车费,不是挂号费,而是电梯费。
据说是因为医院租的是一栋叫顺谊公寓的楼,而那电梯原本是公寓的,为了防止病人影响住户体验,公寓方干脆就来个“创收”:你病了可以,你来可以,但别免费坐电梯,每次扫码付5块,不然就请走楼梯吧。
消息一出,网上炸了锅。
有人说:那带婴儿的宝妈呢? 有人说:那腿脚不便的老人呢? 还有人说:哪怕是自己走得动,也不该拿病人开刀吧?
胖胖看到这则新闻时,最直觉的愤怒,来自于两个字:
不该。
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救助设施。你可以对星级酒店收电梯费,你可以在写字楼装门禁,你甚至可以在高档住宅区搞人脸识别。
但医院,特别是面向社区、面向老弱病残的医院,对患者收电梯费,这本身就是在冒犯常识,冒犯底线。
当“规则”不再是为了保障人,而是保障收益时,它就可以长出任何形态的利刃,刺向任何一个看起来无力反抗的人。
这五块钱,看似微不足道。
但它考验的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原则自觉”:
你愿不愿意为最弱的人设一条底线?你还愿不愿意承认,就医不是消费,而是求生?
如果一个城市,连进医院看病都能被电梯门口拦下来,要你扫码缴费,才能缓缓升上去见医生,那这个城市最真实的“楼层索引图”,也许早就贴满了冷漠与推责。
当然,在胖胖理解,这医院也有问题。
在选址时就不合理,医院与公寓楼处于同一栋建筑并使用同一部电梯必然发生根本矛盾,医院真的可以与普通公寓处于同一栋建筑并共同使用电梯吗?
那有人可能会问,那医院就不能开在公寓里吗?
很遗憾,从纯粹空间资源利用的角度,它当然可以,但从公共角度,也不应该。
医院的空间,是“功能性空间”,它服务的不是“消费型客户”,而是“治疗性人群”。
而这种人群的基本特征是:行动不便、心理焦虑、风险高、需求迫切。
而公寓的空间呢?
讲究私密、安静、有秩序。两者不是简单的“不合拍”,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打架,要侵犯一方权益。
你看这次新闻的背景,问题根源就在此:
为了“避免病人过多使用电梯影响租户”,才搞出这么个电梯收费的怪招。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你知道“病人会多”,你还要引入一个“诊所型功能”的租户,那是你公寓方自己的决策问题。
医院如果真的只是为了解决入驻难题,把自己塞进一个本不适合的空间,那对不起,这也叫选址错误。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出现了这“医住混搭”的怪现象。
是两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医院租公寓,物业管电梯,病人要付费。
整个医疗链条的“公共性”,被一层层外包、转包、转嫁,最后传导到谁身上?
普通患者身上。
本应为弱者兜底的服务,成了另一种“收割方式”。
所以今天讨论的,不是电梯费到底该不该交、医院该不该租公寓这种细节。
这些事当然要管,要厘清责任,要有规矩。
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社会,是否还能为“走投无路的人”留一条通道。
有时候,不是因为5块钱让人难过,而是那5块钱代表了一种态度:
你不值得我为你让步。
但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让病人、老人、孕妇、孩子,享有额外的理解和照顾。
而不是让他们“扫码交钱再上楼”。
你想想,站在一个刚做完手术、掏光积蓄、膝盖发软的病人旁边,问问自己:
我让他多交5块,是不是有点过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