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是中国潮玩IP,在美国、英国、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引发抢购热潮,甚至出现消费者凌晨排队、大打出手情况。
![]()
不少专家从设计哲学、商业机制、文化混血、产业能力等作了解读,我们就从消费者心理来简单聊一聊。
01 反叛心理
Labubu以“锯齿尖耳+邪魅笑容”的反叛性设计,打破传统潮玩的甜美范式,这种“缺陷美学”被解读为“娇蛮呆萌”,精准切中Z时代的“丧萌”情绪,成为年轻人释放“阴影人格”的容器,觉得这种“不完美”才够个性。
上很多人晒Labubu“丑照”,发起“丑萌挑战”,播放量超过8亿,大家想通过喜欢“小众审美”来证明自己不随大流。
![]()
Labubu身上有哥特、精灵这些亚文化元素,在B站、潮玩展上,把Labubu改造成赛博朋克风格的玩家,一眼就能被认出是“自己人”。玩Labubu也成了潮玩爱好者的“身份暗号”。
02 稀缺性心理
“盲盒+限量”销售模式,通过隐藏款概率(如0.69%)和区域限定款,制造稀缺性溢价。
二手市场中,Labubu初代骷髅款溢价达57倍(原价59元炒至3360元),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玩具,更是“稀有玩家”的身份标签。
![]()
盲盒隐藏款1:144的极低概率(如2024年Vans联名款)利用“概率偏见”——消费者高估自己抽中隐藏款的可能性,诱导持续购买。
就像买彩票,明知中奖率低,还是忍不住想试试。脑科学研究,拆盲盒时大脑兴奋程度和赌博差不多,多巴胺分泌峰值可达日常的2.3倍。
03 情感补偿心理
很多成年人有“彼得潘综合征”不想长大。Labubu毛绒材质的温暖触感与“暗黑”人设形成反差,满足成年人对“治愈”与“反叛”的双重需求。心理咨询数据显示,30-35岁消费者中,43%将Labubu视为“对抗职场压力的精神慰藉”,其尖牙设计被解读为“替自己表达不敢说的叛逆”,摆在家里能缓解工作压力。
![]()
04 社交中介
在“拆盲盒社交”中,Labubu成为破冰工具——写字楼午休时间,同事围拆盲盒的场景屡见不鲜。72%的职场人认为“分享Labubu隐藏款经历,比聊工作更易拉近距离”。这种“玩具即社交货币”的现象,本质是都市人通过物品建立情感连接的心理补偿。
05 羊群效应
蕾哈娜、贝克汉姆这些明星晒出Labubu后,同款马上断货。大家潜意识里觉得“明星用的肯定高级”,就像看到网红推荐口红会想买,明星效应让Labubu成了“潮玩界的奢侈品”。
![]()
很多人在TikTok、小红书上给Labubu做衣服、改造型,甚至用AI把它P进名画里。当自己的作品被官方转发时,成就感特别强,心理机制类似“自己孩子被夸奖”的情感强化。这种“参与感”让大家更愿意花钱买Labubu折腾。
06 “价值符号”溢价
现在买Labubu的人,很少是单纯为了玩。有人觉得买它能显得自己“审美前卫”,有人觉得囤货能升值,像炒鞋一样。消费者购买的不是Labubu的使用价值,而是其代表的“潮玩玩家”身份、“审美先锋”标签,以及“投资增值”的心理预期。当Labubu出现在奢侈品橱窗与艺术展时,其符号价值已远超物理属性,它早就不是玩具了,而是“高端玩家”的象征,甚至是一种投资品,能满足你的“赚钱幻想”。
![]()
所以说,Labubu就是把人的“贪心、叛逆、孤独、爱炫耀”全看透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