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面蓝字关注我的公号,谢谢
![]()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故事无直接关联。
![]()
2025年高考明天举行,祝贺所有考生考出理想的成绩。
51年前的今天,我已经高中毕业两年半了,一个地道农民中的“三治”人员——以下不再给三治打引号。
年轻人会问,你是高考落榜了吗,怎么不去读大学?
孩子啊,那时只招收极小量的工农兵学员进大学,且要有两年劳动经历,方可被推荐上大学。也就是说,100%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即是农民或者下乡知识青年。
从今天起,关注俄乌战争局势的同时,插花写一个小系列“当年三治”,如果遇到俄乌重大新闻事件,以评论俄乌优先。
什么是三治呢?即治山、治水、治土。我的三治系列,是写治水——武汉市黄陂北部木兰湖知道吗?那时哪有今人浪漫?不叫木兰湖,而叫夏家寺水库。1959年截流之前,有一条河从大悟流出,经过红安县、黄陂县,在黄陂县滠口镇注入长江,全长140多公里。我们治水队伍,就是要从夏家寺水库溢洪道口开始,治理滠水中长堰公社境内一段,大约9公里。
十几个生产大队,都抽人组成一个三治队伍。怎么治理呢?大致水道不变,部分河段排弯改直,这是土方。然后再开山炸石,把石头抬到河岸上,在河岸打上石头滑坡,石头栽成鳝鱼刺形状,以为这样就可以百年不垮,人定胜天。
第一站,住夏家寺水库大坝底下一个叫周家石桥的村子,时间大约是5月。
我被安排住在皮匠家。皮匠早已不在,只皮匠的爱人带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儿子生活。我父亲知道我要做三治,专门给我打了一张大大的木竹床,搬到哪里都可以不打地铺。我在皮匠家天井西边安下竹床,这就是我接下来几个月的住处。
天井西边小房里还有人住,我记得住下的是瑞武哥,算起来也是表亲,他是另一个生产队的三治人员。我的竹床就只能一半在房里,一半在天井边上。为了不至于露气湿身,我的头朝房间方向。
真不记得那个夏天是怎么过来的,有蚊帐吗?应该是有,不然,那蚊子不把人抬走?
生产队派我们外出做三治,还有一点生活补贴。生产队每天补贴半斤米,生产大队每天补助一角钱吃菜。
那个半斤米,给我的印象太深,今天重点写它。
记得15斤米是从生产队仓库里称出来的,称的时间没认真看,当然,看了也白看。背去周家石桥上陶土饭钵,才发现那简直不是给人吃的,一半整米,一半碎米,大量稗子不说,里面有不少老鼠屎。所以50多年之后在野三关生活时,走到农户家里,看到喂猪的红薯和玉米粉,总有一种当年的我,不如现在的猪的感慨。
稗子稍稍好办一点,用水淘洗,它基本会浮在水面,几次淘洗,就会淘掉。老鼠屎既恶心,还淘不掉,得用手在饭钵里反复清捡,这得将近20分钟时间,有时大队干部喊出工,顾不得清捡,吃饭时吃出一颗黑屎,恶心一阵再吃。
菜是大锅菜,每人一角钱,一个队伍20人,一天的菜钱也就两元,分为3顿,每顿饭的菜钱不到7毛。无非就是萝卜南瓜茄子之类,豇豆都吃得极少。
干活呢,先是做土方。把弯曲的河道取直,会有大量泥土从河中取出,由我们挑起,或是补岸,或是重新做一段河岸。我挑泥土很少,我的任务是在石头塘子里撑炮钎,那时都是人工打炮,多少撑炮钎的人被铁锤打坏了双手!我还幸运,以后说我的小不幸。
石头起爆之后,有一部分人在石头塘子里取石头,我就用一种三角形的耙,扒去石缝上的残渣,露出炸松的石缝,好下撬杠撬起石头。
这份工作,比挑泥土稍稍轻松,应该得益于老表瑞武哥的推荐。但是,抬石头的重活,所有的人都会参与,除非几位铺鳝鱼刺的老石工。
日子一天天接近盛夏,武汉的盛夏,举世闻名。石头塘子里盛夏,酷热难当。我记得那时还没有带水的习惯,不知道是怎么度过来的,估计是渴了就喝生水。
我的一位高中男同学,是别的大队三治人员,患了一种不出汗的病,也是在石头塘子里开山炸石,因为不出汗,不散热,没做多长时间就回到生产队里去了。可见,三治的环境,比起生产队的农活,要恶劣得多。
抬石头,我和春和叔叔共抬杠。春和叔与我一个生产队,他抬后面,我抬前面,他总是把铁丝绳往他那里挪一点,以减轻我的重量。这个叔叔我写过,这个系列中,还会涉及他。
晚饭后没事,偶尔到稻场去,听做饭的王师傅躺在帆布躺椅上讲故事。他身高大约一米八,1961年前是在汉口做手艺,那年精减,减回农村。我们这个三治队伍中,在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在庄严的农家里,挨过批斗的就是我和他。这事都发生在我三治生涯的第三站何头余村,以后细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