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玉米秆上掰下,就直接装车出村;还没进仓库,就已在路上奔向市场。在北川永昌镇群联村,一片通过土地流转集中打造的玉米种植基地迎来收获季。这里的玉米刚收就卖、现摘现运,一头收割,一头成交,传统农业正悄然转型为高效“快销田”。
近日,群联村的玉米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手掰玉米、装袋成堆,挖掘机接力装车。就在田边,多辆来自绵阳、德阳、成都的货车已等候多时,玉米一出地就被“秒收”,热度不减。
“玉米都还没‘出地’,订单电话就来了。”种植户杜江说,“我今年种了200亩,全是地头采、地头运,客户直接上门拉货,连仓库都省了。”
这片连片成方的玉米地,并不是杜江原有的耕地。自2019年起,他陆续从周边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实现集中种植、统一管理,从零星种植转为规模经营。
“以前各家种几亩,量小不好卖。现在集中后,产量稳、品质好,客户也愿意年年来收。”他说。
收购商的车队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头玉米刚掰完,那头货车就已经启程。
“和他们合作好几年了,我们每年都来,说多少斤就有多少斤,很稳定。”德阳中江收购商王太宗说,“这边的玉米颗粒饱满、水分适中、甜糯好吃,一说是北川的货,客户都愿意要,名气和口碑都不错。”
在订单农业推动下,不仅种植户收益提高,村民也有了稳定收入。
群联村三组村民范英说:“我家地租出去了,每亩600元一年,农忙时还可以来帮忙,一天挣一百多块,不耽误事,还有收入。”
这一季,杜江家玉米预计总产超60万斤,其中九成实现“地里直发”,不堆放、不晾晒,从田间到市场无缝衔接,销售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如今的群联村,已有超500亩土地通过流转实现规模种植。村民的身份正在改变,从“靠地吃饭”到“让地生金”,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效益同步提升。
来源:北川发布
记者:杨舾然 刘超 邓琴
编辑:曹天玥
一审一校:何娟娟
二审二校:曹周林
三审三校:王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