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河间国的国都在乐城(今献县河城街镇)附近,地域范围包括了河间、任丘、献县、肃宁、泊头等县市,范围屡有变动,但当时的“国”与现在意义上的“国家”是不同的,西汉皇帝是天下共主,各诸侯的“国”是郡国,而不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自秦始皇开创郡县制以来,以“河间”为名的古郡,中间曾短暂改名为“瀛州”,但一直延续到清末河间府。
![]()
明清时期,文人还称呼河间府城为“郡城”,尊称河间知府为“郡太守”,康熙皇帝到河间府勘查水情,亲自写出 《九河故道》,其中讲 “夫河间古郡,称名已久,其所以谓之河间,以其在九河之间也!”在他的眼中,虽然河间古郡的地域范围历经变动,但古郡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乾隆皇帝南巡经过河间府时写了大量诗篇,也把汉代河间国文章典故与河间府连贯起来,在一首以河间古迹瀛州 南楼为题的诗中,乾隆皇帝写道:“ 言巡江南境,复过瀛西桥。 爱此诗书邦,文献诚非遥 。”这里提到的“诗书之邦”明显是指河间古郡在汉代河间王刘德时期,整理儒家古籍文献,成为以诗书闻名的“封国”。
因此,自汉代以降,以河间府城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子,把汉代河间国与明清河间府联系起来,视为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很自然的事。民国以后,废府存县,河间府城成为河间县城,河间的历史文化学者把汉代河间国故事与明清河间府历史延续起来,加以研究,没有任何问题。
也有观点认为,汉代河间国的国都在乐城(今献县河城街镇)一带,汉代刘德的河间国与现在的河间市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的献县才是正宗的“汉代河间国”。
但是,河间郡与河间国的历史不能局限于国都一带,汉代的河间国根本没有现在河间市、献县等区划概念,研究汉代河间国的历史,弘扬河间王刘德“实事求是”与毛苌的诗经文化,在明清河间府的地域范围内,在今天沧州各县市范围内,每个人都是可以研究的,千万不要把古代的历史与名人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内。
![]()
再比如清代名人纪晓岚,他自称“河间纪昀”,学生们尊称他为“河间师”,世称“纪河间”“河间才子”,其实,如果具体到县,纪晓岚是清代河间府献县人,其生于崔尔庄村,但随着行政区划变迁,今日之崔尔庄已归属沧县。因此,你可以说他是献县人,也可以说他是沧县人,也可以称他为“纪河间”。
还有一个有趣的名人是名列“瀛州七子”的戈涛,戈氏兴盛于丰尔庄村(今属河间市景和镇),但丰尔庄在清代属于献县,戈涛也自认为是献县人,曾 编修《献县志》,但戈涛又自幼在河间府城长期居住,曾在府城组织“香泉诗社”,但到了1954年,原属献县的丰尔庄划归河间县,原属献县的崔尔庄划归沧县,于是戈涛及戈氏家族的很多人又成了“河间县人”,纪晓岚又成了“沧县人”,你说戈涛、纪晓岚是哪里人?
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划地为牢,把现代意义上的地域概念套用到古代去,形成争抢名人、争抢文化的局面。对于汉代河间国的刘德、毛苌,以及明清河间府的戈涛、纪晓岚等名人,及背后的历史文化,现在的河间人也可以研究,献县人也可以研究,不要形成“这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的狭隘观念。
![]()
从刘辟疆首封河间,到纪晓岚自称“纪河间”,这片土地承载着两千年文明积淀。河间国的历史启示我们: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封闭的城池,而是流动的江河。唯有超越县域界限,在沧州全域乃至冀鲁大地坐标系中审视这段历史,才能让“修学好古”的精神血脉永续流淌,让“实事求是”的思想火种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