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可谓一部去焦虑、去“内卷”、去“躺平”的宝典。
道家哲学是人生境界之学。本书以生命、生存、生活的境界提升为主线,对《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蕴含的人生哲学智慧进行系统化阐释。其中,道家的太极思维及“无A之A”的反思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开启道家哲学大门的钥匙;杨朱的轻物重生的价值观,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石;老子的自否定的生活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通过反思和批判使自己变得强大的哲学方法;庄子的常超越的生活境界,让我们从现实之中超拔出来观照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而以超世的姿态更积极地做入世的事业。
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基于道家哲学与心理健康高度契合的特点,结合现代人郁闷、焦虑、抑郁、躁动等现实生存困境,充分发掘和反复演练道家经典中丰富的反思、怀疑、批判、建构等哲学思维要素,挖掘和阐发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以培育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厚植中华人文精神。
本书附有相关音频、视频学习资源,适于悠然自在地“乐”读。
学者推荐
《生命·生存·生活》一书把道家哲学置于生命、生存、生活三段论框架下加以阐释。该书的出版和发行,是一件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人大有裨益的好事,各个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该书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少峰
儒释道作为文明积淀与思想体系源远流长,其典籍众多,大部分已成经典乃至常识。但如何将其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内容,向专业方向不一的大学生系统传授,对我们这些一线的人文通识教育工作者来说,始终都是一个难题或一种考验。或者说,做到尊重原典、廓清常识,而非似是而非地误导,做到在经典文本细读和再解读的基础上,将其诠解、呈现得丝丝入扣、深入浅出,殊非易事。在这方面,从人生境界入手积年精研道家哲学意蕴的张立波教授称得上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与示范。
——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名师工程”讲座教授、一多诗歌中心主任 于慈江
读道家哲学,品“三生”智慧,达逍遥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 赵玉兰
在生命漂浮之时,回到本源文化那里去,就会获得稳靠的生命根基。《生命·生存·生活》一书重读且践行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生命哲学,知行合一,常读常受益。
——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博导 徐妍
人工智能、信息茧房、智能驾驶,现代科技不可阻挡,日益重塑人类生存环境。普通人似乎正在遗忘原本的生活世界,终日奔波劳顿,身心难寻寄托。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我们回归人类的轴心时代,汲取思想史的源头活水。先秦道家哲学就是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之一,我们从中可以找寻到智能时代的生活支点。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姚大志
对徘徊于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现代人而言,以老子、列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也许是一剂医治“内卷”和“躺平”的良方。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何欢欢
现实越是沉重,越是需要超脱的力量。道家的古老智慧将助你在生存之中构建起诗意的栖居。
——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唐纪宇
《生命·生存·生活》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哲学著作,它既拥有正能量、高品位的深度思想,又具有深入浅出、行云流水式的活泼风格,值得反复品读和长久收藏。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解本远
人生智慧何处寻?道家给出了一种“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超然解答。《生命·生存·生活》一书带您领略“为无为”的人生三层楼。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导 刘金山
《生命·生存·生活》一书通过精讲道家哲学经典思想,挖掘了道家哲学的时代价值,展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应对现实挑战的力量的一种可能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侯杰耀
![]()
张立波,字一苇,号知味轩主人,一九七〇年底生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兼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等。主要研究文化旅游、管理哲学、道家哲学。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2项,发表《论“中”》等论文110余篇,出版《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等著作20余部。
一本书就是一场旅行。但,本书的旅行目的地既是一切地方,又什么地方也不是。
回想我系统阅读道家经典的经历,一晃也有三十余年了。记得在中小学时代,我就曾饶有趣味地读列子的“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邻人盗斧”等故事,庄子的“鹏程万里”“庖丁解牛”等寓言,在小本本上精心摘录老子、列子、庄子的名言警句如“上善若水”“自胜者强”“知足常乐”“游刃有余”等,有时还摇头晃脑,且懵懵懂懂地默默念叨。当然,这种启蒙,还远远算不上实质性的阅读。
从1991年新春伊始,我才结合对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系统学习,全面研读了《老子》《列子》《庄子》《易经》等原典,且后来形成每年至少通读一遍的惯例,逐渐找到了一些“心有戚戚”的感觉。尤其是2003年至2007年,我先后修听了郭齐勇教授的“中国哲学史”、邓晓芒和江畅教授的“哲学方法论”、朱伯崑先生的“易学哲学史”、陈鼓应先生的“道家哲学”、陈少峰教授的“道家伦理”、王博教授的“庄子哲学”、何怀宏教授的“人生哲学”等课程,以趣味主义为主导进一步系统地研读了老庄列,逐步发掘和体味着以“生”为核心的道家哲学奥秘。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又于阴差阳错之中,先后承担了“先秦君子风范”“道家人生哲学”“老子列子庄子哲学”等通识课程,有机会与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一起逐句逐段品读玩味列子、老子、庄子原典,真可谓乐莫大焉。
我一直以为,道家哲学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很有必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予以充分发掘、阐释和彰显。在新时代,研究、传承和弘扬道家哲学,确是改善现代人的生活品质、提升现代人的人生境界的可行之路。
对于道家哲学的研究,我主要着力于哲学义理的阐释和弘扬。在关于原典具体意义的引证层面,我一向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尽可能参照最权威注本,并追踪最新出土文献的相关研究,最大限度地尊重学术界的共识性诠释,力求准确、可靠,言之凿凿。在对原典的抽象意义尤其是哲学义理的阐释层面,我则最大限度地尊重我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反思,尽可能把自己所反复咀嚼、消化、反刍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
一个研究者,就应把学术研究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历史遗产当作鲜活的对象,把做学问变成自己生命的流程。而历史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也就成了活生生的精神滋养。
也就是说,本书的撰写,是以我三十余年系统研读道家哲学原典的阅读体验为蓝本,以我自己五十余年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为实验室,将读书、读路、读人、读社会的视界合而为一。我无意于仅仅替古人做某种虔诚的移译,也没有必要在汗牛充栋的道家译本之中再增加一两本可有可无的点缀物。也许,这是立足哲学通识教育、在经院式的训诂考据探讨之外唯一可行的选择吧。
![]()
在我看来,理解和领悟道家哲学原典的方法,其实也不外乎“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两个方面。
“我注六经”强调字斟句酌和文本还原,力求领会和把握文本本来的意涵,尤其在初级阶段,要先进行文献阅读,搞清楚研究领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然后才可能多少有点自己的思想。而到了高级阶段,则是有自己的思想,在相关文献阅读中逐步寻求古今对话和共振。“六经注我”即文本为我所用,通过阅读寻找并实现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共振、共鸣、共生和共长,实现经典与自己生命体验的有效打通和贯通。达到“六经注我”方能真正做到“我注六经”。由此,“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相互发明、相互辉映,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读思行合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乐学之境。
![]()
![]()
![]()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同时,有必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定位是,充分挖掘道家经典的现代价值,着眼于从哲学层面解答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以及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纠结、郁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谓一部去焦虑、去“内卷”、去“躺平”的宝典。
因为,无论是在知、行还是在知行合一的视域,道家哲学在内在精神上与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匹配性。我们的多轮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年轻人尤其是本科生、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凸显,而心理咨询所起的作用却是很有限的,哲学层面的介入可能是极为必要的。但遗憾的是,现在总体上,这方面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和研究空间。
本书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一缺憾,不但注重从道家哲学层面阐释心理健康的深层哲学义理,同时自然而然引申设计了若干个“道家哲学与心理健康演习表(或图)”,帮助大家充分以自问自答、自操自练的游戏方式来自觉培育强健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而健全的人格结构。我也愿意充分利用自己极为有限的余生,以无我之我的方式,脚踏实地地做这样一个公益事业的忠实志愿者和践行者。
《老子》最后一章总结得好:“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在导言中也说过,本书是与诸君一起分享和交流我三十余年来阅读《老子》《列子》《庄子》的研究、思考或心得,也是针对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的一种现实关怀。假如它对大家能有所启迪、有所启发,能使大家活得更真实一点、更快乐一点、更自由一点,我就心满意足了。
道家哲学与心理健康演习:
静坐一分钟(音频导引)
做这件事情,我无须申报什么高大上的课题,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业务考核压力,完全基于“味无味”的趣味主义原则,优哉游哉,可以卒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也算是无为而为吧。说老实话,我非常享受整个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也算是以平常人的天资最大可能地践行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教诲吧。修炼自己,服务社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甚至发下愿心,将持续秉承无我利他的价值理念,利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完成对《老子》《列子》《庄子》以及《易经》逐字逐句逐段地品读,在反复咀嚼和细细玩味之中与读者共享经典的无穷魅力。那么,本书就权作是经典原文品读的一个长篇导论吧。
古人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研读和交流道家哲学原典的过程中,我期望最大限度地与同学、同道、同人相知和相通,最大限度地与现代人的生存语境及口味求得共振和共鸣,也在恪守“正能量、高品位、大众化”原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古为今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过,我也清楚地知道理解和沟通可能的边界和限度。因此,我并不刻意地迎合大众的口味,也不一味地追求那种浅薄的理解和共鸣。把想说和该说的话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了,我愿足矣。
知我罪我,一任自然。
或许,重要的是这段有滋有味的旅行过程。
旅行本身,也就是它的目的地。
一苇
甲辰年仲秋记于崂山知味轩
(本文摘编自《生命·生存·生活——道家人生哲学智慧》后记。)
《生命·生存·生活——道家人生哲学智慧》
张立波 著
董郑芳 责编
ISBN 978-7-301-35637-1
定价:119.00元(含数字课程)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
张立波 编著
ISBN 9787301220573
编辑:衔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