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东海深处,中国海警1307舰艇编队劈波斩浪,划出一道道庄严的航迹。2025年11月16日,这场看似例行的巡航行动,却在日本政坛掀起轩然大波——首相高市早苗刚抛出"核威慑"言论,中方执法力量便以教科书般的行动作出回应。这场跨越时空的博弈,不仅关乎一岛之主权,更折射出百年变局下的战略较量。
![]()
一、巡航:用航迹书写主权宣言
当1307编队以"U"型航路绕行钓鱼岛时,船上执法人员同步完成两项关键动作:对7艘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进行激光警告照射,同时将实时画面传回指挥中心。这种"软硬兼施"的战术组合,正是中国海警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缩影。
自2012年日本"购岛"闹剧以来,中国海警累计开展领海巡航59次,累计航程可绕地球12圈。2023年更创下350天连续巡航纪录,最近时距岛礁仅0.28海里。数字背后,是056A型护卫舰配备的76mm速射炮、726型气垫登陆艇的立体执法体系,更是北斗系统厘米级定位的科技支撑。
值得玩味的是,此次巡航恰逢《开罗宣言》签署80周年。1943年那份历史性文件白纸黑字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而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其主权归属早有定论。中国用常态化巡航回应日本右翼的"购岛"闹剧,恰似给历史文件加注了鲜活注脚。
二、交锋:东海博弈的明暗线
当日本右翼叫嚣"尖阁诸岛国有化"时,他们刻意忽视三个铁证:
![]()
历史证据链:从明朝《顺风相送》到清代《皇舆全览图》,600年文献证明中国先民最早开发钓鱼岛;
法律铁证:1945年《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要求日本归还侵占领土;地理铁证: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线上,与琉球群岛存在明显地质断层。
即便面对日方巡逻船"贴身纠缠",中国海警仍保持专业克制。2024年8月那次28小时对峙中,执法人员全程用日语广播宣示主权,既避免擦枪走火,又让日本民众通过NHK直播听到真相
。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让国际社会看清:中国维权行动始终恪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3条关于群岛水域的规定。
三、暗涌:日本右倾化的危险游戏
高市早苗近期抛出"存亡危机事态"论调,与日本防卫省2025版《防卫白皮书》形成危险呼应。白皮书将中国海警巡航歪曲为"单方面改变现状",却对自卫队舰机频繁抵近侦察闭口不谈——仅2024年,日本P-3C反潜机就37次非法闯入中国领空。
![]()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双标行径,在东京电力公司最新报告中暴露无遗:福岛核电站报废工作进度仅完成38%,而核污水排海总量已超2.3亿吨。当日本政客一面炒作"中国威胁",一面将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所谓"海洋法治"的遮羞布早已千疮百孔。
四、破局:中国方案的东方智慧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打出组合拳:科技筑基:天基遥感卫星实现每2小时全域覆盖,海警船载电子侦察系统可锁定120海里内目标;
法理筑墙:2023年发布《钓鱼岛白皮书》,系统梳理500年历史证据链;民心筑盾:渔政船常态化护渔,2024年协助2300艘中国渔船安全作业。
这种"硬实力+软实力"的策略,正在改写地区规则。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报告指出:中国海警的"数字主权"建设,使争议海域突发事件响应时间缩短60%,为南海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
五、未来:和平发展的必答题
当1307编队返航时,甲板上的海警官兵正在整理最新巡航数据。这些包含水文信息、电磁频谱的电子档案,将与外交部档案馆的《开罗宣言》原件、国家图书馆的明清海图共同构成历史铁证。
未来的东海,注定不会风平浪静。但中国已做好准备:055型驱逐舰的电磁炮试验稳步推进,"海巡09"轮的全球航行能力持续提升。正如王毅外长所言:"我们不主动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结语:
从郑和宝船到辽宁舰,从《更路簿》到北斗系统,中华民族的海洋征程从未停歇。当1307舰艇的航迹融入东海的晨曦,世界看到的不仅是现代执法力量的专业素养,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历史承诺的坚守。在这片祖先留下的蓝色国土上,中国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从容——因为这里,从来都是中国的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