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钧 医管通
在当今医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医院管理者们积极投身于各类管理及运营培训,期望借此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些培训是否真正正统?培训讲师又是否具备足够的高度与经验,能为医院提供正确的指引?
管理技术 vs 经营思维:本质差异
从根本上说,管理技术固然是医院管理的基础,但管理技术的高低仅是决定了管理层度的底线及一定的上线,保证医院运营维持在基本的规范与秩序之中。但真正决定医院管理能否达到更高境界的,是经营管理思维。当下诸多医院管理培训,无论是学科建设、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还是绩效管理,最终往往都聚焦于考核,构建出复杂繁琐的考核体系,使医院管理变得错综复杂。
长庚医院:少考核,重规律
回顾在台湾长庚医院工作的经历,那里的管理模式与大陆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长庚医院,并没有针对医生设置繁多的考核指标,诸如成本、收入及业务等全方位的考核。因为医疗工作本身存在着内在的规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悉心探寻并遵循这些规律。大陆医院往往过于执着于构建复杂的考核体系,却忽视了回归医疗的本质,未能深入挖掘医院运营的底层逻辑。
![]()
医疗的本质,无疑是建立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且安全的医疗服务。
医院经营的底层逻辑,则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激发员工积极性,实现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率的共同提升。医院需要深度挖掘这些底层逻辑与规律,让各部门、各岗位依此各司其职。
过多针对临床人员的不必要考核指标,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还可能抑制他们专注于医疗服务的热情与创造力,导致医疗行为逐渐脱离本质。
案例分析:药品考核的误区与正解
例如,在一些医院,为了控制成本,将药品使用比例作为对医生的重要考核指标。
表面上看,这似乎能有效降低药品成本,但从底层逻辑深入分析,这种做法忽略了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某些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价格较高但疗效确切的药品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单纯以药品使用比例考核医生,可能会使医生为了达标而选择疗效稍逊但价格较低的药品,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违背了医疗以患者为中心的本质,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控制的问题。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医院整体运营的底层逻辑出发,通过优化药品采购流程、加强与药企的谈判等方式来降低药品成本,同时建立合理的临床路径,根据患者病情科学规范用药,这样既能保障医疗质量,又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数据驱动的闭环管理机制
医院管理人员肩负着关键职责,要借助数据的力量,深入分析医院运营数据,精准发现运营过程中偏离底层逻辑与规律的细节。
例如,通过分析患者等待时间、手术排期、病床周转率等数据,找出流程中的瓶颈;通过分析医疗差错率、患者满意度等数据,评估医疗质量。
基于这些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制定详细且具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并严格监督方案的实施。这一过程如同紧密相连的闭环,从问题发现、方案制定与执行,到效果反馈与监督,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只有通过这样的闭环管理,医院才能遵循医疗本质与经营底层逻辑,稳健发展,实现良好的经营效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
跳出考核迷雾,回归本质
医院管理不应被复杂的考核表象所迷惑,而应回归医疗本质,深度探寻经营的底层逻辑。以数据为导向,构建高效的闭环管理机制,让医院在明确的方向指引下,实现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益的协同提升,真正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当遇到运营管理挑战时,医管通专家团队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