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距离中美90天休战期结束仅剩77天。就在这一天,彭博社一篇报道揭开了美中塑料能源贸易的新裂痕。
文章指出,中国许多塑料工厂已明确 拒绝恢复采购美方丙烷,而是彻底转向了加拿大与中东市场。
这一举动不仅震惊了美方上下,更在美能源出口圈内引发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日本《日经亚洲》披露,商船三井已正式叫停与中国船厂的LNG运输船合作计划,准备将订单转向韩国。
这一连串动作,在中美休战期的关键节点上,投下了数颗重磅炸弹。塑料厂的“断链”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略转向。早在4月26日,中国多家塑料工厂就向媒体透露,恢复进口美方丙烷毫无意义。
面对高企的港口费用与政策不确定性,这些工厂主动寻找更稳定、成本更低的替代来源。
如今,加拿大和阿拉伯湾的供应线已逐步取代美国产品。不仅价格更优,运输周期更短,政治风险也大幅降低。这意味着,美国对华能源出口的黄金时代,已悄然画上句号。
美国能源企业对此叫苦连天。一位不愿具名的美方液化气出口商表示,大量库存积压已成常态,终端扩建也受到波及。
一些原本为中国市场扩建的码头项目不得不暂缓,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计划陷入搁置。这不是简单的供需错配,而是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冲击。一旦供应链彻底重构,美方再想“返场”,可谓难如登天。
回顾整个过程,4月初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无疑是导火索。就在4月2日,美方高调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加征24%关税,并计划对全球商品征收10%的基准税率。
这一政策引发轩然大波,欧盟、韩国、日本等多国纷纷表示强烈不满。特别是对中国,关税加码不仅带来了直接经济冲击,更在全球供应链中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国的回应同样不容小觑。进入4月中旬后,中国迅速启动反制措施,针对美国农产品与汽车加征关税,并对稀土出口实施限制。这些措施精准打击了美方核心产业,尤其是军工领域。
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分离技术,稀土出口的收紧,直接威胁到F-35战机与导弹系统的供应链稳定。美国试图在2027年前建立本土稀土链条,但技术门槛与时间成本,注定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中美之间的这轮博弈,表面看是关税之争,实质却是产业链控制权的较量。
从4月8日至9日,美国一度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但在强烈反弹声中不得不紧急叫停。4月10日,特朗普不得不作出妥协,宣布“暂停关税90天”,并保留10%的基准税率。
这一“休战”窗口的开启,并不意味着和平,而更像是为下一轮较量争取时间。因为此次的“暂停”并不包括中国。
直到中美日内瓦会谈后,90天的关税窗口期才被敲定。
5月10日至11日,中美高层会谈如期举行,达成阶段性协议。双方宣布取消91%的关税,暂停24%的附加税,同时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
中方由何立峰牵头,美方则派出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协议中还包括暂停出口管制与投资审查等非关税措施,试图为双方企业营造更稳定的贸易环境。
但稳定,并不意味着信任的建立。仅仅过了一天,5月12日,中美联合声明发布。尽管文件中重申了“合作共赢”的原则,但从市场反应来看,信心恢复远未达成。
多家日本企业开始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项目,而商船三井的动作尤为引人注目。5月24日,《日经亚洲》披露,商船三井已决定暂停新购中国LNG运输船,并考虑将订单转向韩国造船厂。这是对美方港口政策的一次“间接响应”,也反映了日本在中美之间日益谨慎的立场选择。
美国港口费政策的出台,是这场博弈的重要插曲。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4月17日的公告,自2025年10月14日起,所有中国建造、注册或运营的船舶将被征收每净吨50美元的进港费,并在未来三年每年递增30美元。即便是使用中国建造船舶的其他国家,也必须支付附加费用,这无疑是对中国造船业的精准打击。
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占据全球新船订单的半壁江山。2025年,新接订单量更是高达全球总量的80%。《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政策持续加持,让中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美方的港口费政策,无疑意在遏制这一趋势,鼓动盟友转投韩国。
日本的反应颇具代表性。商船三井作为全球最大的LNG运输船运营商之一,当前拥有107艘船舶,原计划至2028财年增至140艘。
中国船厂原本是其主要合作方,但面对美方施压与政策不确定性,日方最终选择“妥协”。这种妥协,并非日本的独立判断,而是在美方政治施压下的被动选择。日本国内关于钢铁收购案的政治博弈,也成为美日之间“交易”的一部分。
韩国成为这一轮调整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日本订单的转向,韩国造船业迎来新一轮扩张。在全球造船能力有限的背景下,韩国承接了大量原本属于中国的订单。
与此同时,韩国也在争取美方关税豁免,强调其汽车零部件行业对本国经济的重要性,希望借此换取更多政策空间。
英国的反应则展现出另一种姿态。在与美方谈判中,英国仅获得每年10万辆汽车的进口税豁免。欧盟官员对此表示不屑,认为这不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模板。
美方试图以“对等关税”模式重构全球供应链,但却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联盟。盟友对美方的不满逐渐积累,未来合作稳定性面临更多挑战。
回到中国国内,产业链重构的步伐稳步推进。不论是丙烷市场的快速调整,还是稀土出口的灵活策略,都体现出中国对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动掌控力。
丙烷采购的“去美国化”是一次战略胜利,稀土限制则是一记精准回击。在全球能源、制造、航运领域,中国逐渐形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LPG进口总量为3568万吨,其中美方占比曾高达50%。如今,美方份额大幅下滑,加拿大及阿拉伯湾快速填补空缺,显示出中国市场的快速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加拿大TMX管道每日向中国输送原油20.7万桶,远超过去十年平均的7000桶,这不仅是资源重构的体现,更是中加关系深化的信号。
现在来看,中美之间的这场“90天休战期”,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布局战。美方希望通过关税、港口费、技术封锁等手段限制中国崛起,而中国则通过全球布局、产业升级与反制手段稳住大局。
休战期虽短,但留下的变局却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年全球格局。
中国已不再是被动应对的角色,而是主动塑造者。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战术组合,中国用稳定、理性与战略远见,展现出一个大国的担当与智慧。
未来77天,是博弈的关键窗口,更是检验中国韧性与智慧的时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