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为您推送的第4495篇文章
![]()
管道一公司CPP114机组的机组长宋建伟,是管道局首批自动焊焊工,17年来,他见证了管道局自动焊技术装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从只能在平段施焊到“四全”管道焊接检测技术装备成功应用的历程。
![]()
他从徒弟到师傅再到骨干,从普通自动焊机组的一名焊工成长为机组长,再到组建山地自动焊示范机组,一路走来,满是创新与挑战。
![]()
记者:在17年的工作经历中,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最深刻?
宋建伟: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一线的施工人员,我深切体会到科技创新与管道局施工装备进步给工程建设一线带来的影响。2008年,我刚参加工作,我们用的设备都是国外的,现场的技术支持也是外国人,面对核心技术封锁,心里特别憋屈,当时就深刻意识到核心技术特别是一线焊接参数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
记者:为了能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和团队是怎样做的?
宋建伟:我开始边实践边学习调整焊接参数和AUT检测知识。刚开始学调参数时,CRC设备全是英文,我就用手机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不认识的单词就记到小本子上,有时间就背;不明白的参数,我就调完再焊,直到弄明白。后来我发现CRC参数设置的很复杂,以起弧为例:缓送丝时间、缓送气时间、起弧时间,3个步骤基本参数都要单独设置,很麻烦。
直到2016年,我们机组装备上了管道局自主研制的CPP900全套自动焊设备,不仅基础参数预设合理,调参界面也简洁明了。AUT焊口检测AUT设备的操作和图谱,也要比CRC设备简洁和干净很多。焊工操作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我当时由衷感叹:还是用咱自己的设备好!
![]()
记者:您的机组都经历了哪些过程,才成功转型为山地全自动焊机组?
宋建伟:2022年5月,管道一公司承揽了西气东输三线中段项目,传统全自动焊工艺在施工连续性、经济性和可控性方面弊端尽显。那时,管道局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薛枫到管道一公司调研,提出“强化战略谋划,把准企业发展方向”。公司党委果断决策,将CPP114机组转型为山地全自动焊施工机组。
在西三中项目中,我们率先使用管道局自主研发的山地柔性内焊机及配套施工装备,首个试验点是一个25度的上坡,这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家心里都犯起了嘀咕:这么陡的坡,人走路都困难,吊管机和焊接车能顺利作业吗?我们立即安排设备进行爬坡测试,重点验证了焊接工程车搭载防风棚在坡上的施工能力。当时,现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我跟着设备一起爬坡,到达山顶时,早已汗流浃背。看到设备顺利上山,大家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施工时,山地柔性内焊机状况百出,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根焊未熔合。连续数日,我们反复试验排查问题,机组人员的情绪也从最初的满怀期待,逐渐转为质疑和焦虑。就在我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转机出现了。经过仔细排查,我们发现是内焊机气囊持续充气放气,导致涨靴松动,进而引起焊接枪头偏移,最终造成根焊未熔合。科研人员迅速对内焊机加装控制气体的阀门,随后,山地柔性内焊机在施工现场成功焊出第一道合格焊口,那一刻,大家的喜悦溢于言表。
同年7月我们机组以100%的一次焊接合格率,成功完成30度V型陡坡焊接。这是管道局山地全自动焊首次应用成功。这一成果吸引国家管网集团人员多次到现场实地观摩,凭借这项技术优势,我们又成功中标了川气东送二线项目。
![]()
记者:为进一步降低施工成本、提升机组创效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宋建伟:我们先后攻克热煨弯管焊接难题、创新穿路施工模式、突破陡坡施工瓶颈。为省去组合焊焊接热煨弯管袖管的施工费用,我们参与了管道局科研课题“热煨弯管与直管组对全自动焊接”的研发与应用,在30度的试验平台成功焊接出第一道热煨弯管全自动焊口。
在川二线施工中,仅我们机组运用此项技术就减少组合焊口316道,节约施工成本300余万元;针对全自动焊施工穿路断点多、后续连头费用高的行业难题,我们创新推出“精准测量+穿路管预制+柔性内焊机组对焊接”的全链式顶管穿路施工模式,有效解决了穿路断点问题;面对川二线施工图纸上众多超30度陡坡的难题,我和机组技术骨干深入现场勘查,反复探索试验,最终形成“坡顶预制+定滑轮滑管法(或整体预制吊装法)+山地柔性内焊机组对+全自动焊机”的山区施工组织模式。
我们采用管道局自主研发的全套施工装备,实现连续焊接5.63公里无断点,创造了我国大口径管道山区全自动焊接的新纪录,这也标志着管道局在大口径管道全场景、全焊口类型全自动焊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记者:在面对日益严苛的建设标准和监管规范以及严峻的市场竞争和经营形势,机组将要实现哪些转变?
宋建伟:202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机组创效目标,在激发员工动力、持续创新探索、融入数智管理三个方面加速实现转变。
充分利用企业改革后的利好政策,如3:2:1向一线倾斜的薪酬机制、机组控本分红机制等,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勇做新技术的“实践者”、新工法的“探索者”,不断提升施工效能,挖掘山区施工新效益;积极将“数智石油”理念融入机组管理,借助智能工地平台,建立机组技术数据库,提高焊口合格率,降低施工成本;运用单工序全成本及物料消耗定额,建立成本分析模型,实现岗位控本与员工增收紧密挂钩。
![]()

喜欢本篇文章,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 “在看”吧!
文字 | 张佳
编辑 | 韩钰
审校 | 苑晟祥
监制 | 刘涛
对话劳模丨专访管道设计院海洋工程工程师闫术明
对话劳模丨专访通信公司卫星技术负责人牛炳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