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有价,佛缘无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财富与信仰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辅相成的精神追求。2025年南京春拍即将呈现一件稀世珍宝——明代黄花梨木雕布袋佛像,不仅以其材质珍稀、工艺精湛引人瞩目,更因其承载的佛教文化与文人雅趣,成为一场“物质与精神双重盛宴”的象征。这场拍卖,既是收藏界的盛事,亦是一次关于“缘法”的现代诠释。
![]()
黄花梨木雕布袋佛
一、稀世之材:黄花梨木中的“木中黄金”
黄花梨木自古被誉为“木中君子”,其纹理如行云流水,色泽温润如玉,明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其“不喧不寂,恰得中庸”。此次拍卖的布袋佛像,取材于海南黄花梨老料,历经数年岁月沉淀,木质已呈琥珀光泽。据故宫博物院木材鉴定专家王世襄考证,宫廷造办处仅存世的黄花梨佛教造像不足十件,此尊佛像的存世,堪称“沧海遗珠”。
例证:
2017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一件明代黄花梨笔筒以3680万元成交,刷新木质文房纪录。而佛像因其宗教与艺术的双重价值,市场潜力更不可估量。
二、匠心之韵:布袋和尚的“笑纳天下”
此尊佛像以布袋和尚为原型,袒腹含笑,衣褶流畅如风吹涟漪。雕刻者巧妙利用黄花梨的自然形况,在布袋处形成“百纳”纹理,暗合“包容万物”的禅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曾言:“布袋和尚的‘放下’与‘舍得’,正是当代人最需修习的智慧。”
文化溯源:
宋代《景德传灯录》记载,布袋和尚常以“行也布袋,坐也布袋”点化世人。此像的雕刻技法承袭明代“嘉定派”刀工,与上海博物馆藏《竹根雕布袋僧》一脉相承,堪称“刀刀见禅心”。
![]()
本次2025南京7月春拍佳品
![]()
精致背面图
三、财富与信仰:一场“缘法”的现代对话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顶级收藏已超越单纯的资产配置,转向精神价值的追寻。202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一尊宋代木雕观音以4.8亿港元成交,买家匿名捐赠寺院,成就“藏宝于寺”的美谈。此次南京春拍主办方亦表示:“期待有缘人能以恭敬心迎请,让艺术与信仰生生不息。”
数据佐证:
《2024中国高净值人群收藏报告》显示,78%的藏家将“文化传承”视为首要动机,而非投资回报。
结语:以珍品载道,见众生缘起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这尊黄花梨布袋佛像,既是美学的巅峰之作,亦是跨越时空的禅意载体。南京春拍或将成为一座桥梁,让有缘人在竞逐中体味“得之我幸”的豁达,更在财富与信仰的交融里,照见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