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三件套"、广州的小蛮腰、深圳的平安大厦……这些摩天大楼不仅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更是中国崛起的象征。
然而,近年来国内似乎不再有新的超级高楼拔地而起。中国最高的建筑——上海中心大厦的632米,已经保持了将近十年的纪录。号称"基建狂魔"的中国,从三峡大坝到港珠澳大桥,从高铁网络到5G基站,中国的基建能力早已世界领先。
那么,为什么在摩天大楼这个领域,我们却戛然而止了呢?难道是技术上不行?还是有其他原因?
城市的向上野心
人类为什么要建造摩天大楼?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答案却颇为复杂。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土地资源的限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向上发展是解决空间不足的自然选择。事实上,摩天大楼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它更是财富、权力和野心的象征。
回顾历史,19世纪末的美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期,城市人口激增,土地价格飙升。1885年,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厦"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虽然高度只有10层、42米,但它采用了钢架结构,标志着摩天大楼时代的开始。
1929年经济大萧条前夕,纽约见证了一场惊人的"高度竞赛"。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的建设者争相打破高度记录,希望通过建筑高度来证明自己的企业实力。最终,帝国大厦以381米的高度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高楼,这个记录保持了将近40年之久。
为什么各国要争着建摩天大楼?从表面上看,超高层建筑能够提供更多的商业和居住空间,能够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点。但深层次的原因是,摩天大楼已经成为国家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象征。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贸中心和西尔斯大厦(现在的威利斯大厦)代表了美国在冷战时期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高楼建设的中心开始东移。1998年,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双子塔以452米的高度成为世界第一高楼,标志着亚洲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各国之所以热衷于高楼竞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超高层建筑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迪拜的哈利法塔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一个石油资源并不丰富的中东城市,迪拜通过建造世界第一高楼(828米),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全球商业和旅游中心,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前来参观。
高楼背后的冷思考
当我们惊叹于摩天大楼的宏伟壮观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思考它们背后的经济逻辑和安全风险。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停止建造超高层建筑的主要原因。
首先,摩天大楼的投资回报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理想。虽然上海中心大厦确实创造了可观的收益——每天租金收入高达860万元,年收入超过31亿元,加上观光厅的门票收入,一年能有2.7亿以上。看起来很惊人,但别忘了它的建设成本高达148亿元,若考虑土地成本和资金成本,回收周期并不短。
更重要的是,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大多数城市的超高层建筑远没有这么高的入住率和租金水平。据统计,南昌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空置率高达40%以上。即使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也达到了20.6%。空置率高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浪费。
除了经济因素,安全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层建筑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疏散和救援都极为困难。据统计,仅2024年前八个月,我国高层建筑火灾就发生了3.6万起,超过了2023年全年总和。而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消防云梯车,能够抬升的高度只有112米,大约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根本无法满足超高层建筑的救援需求。
此外,超高层建筑还面临着更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强风、地震、雷击等自然灾害对超高层建筑的威胁远大于普通建筑。特别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更需要慎重考虑。
不仅如此,超高层建筑的运营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迪拜的哈利法塔为例,每年夏季仅制冷所需的冰块就高达1万吨,一天消耗的电力达到3.6万度,相当于2.4万人一天的用电量。如此高昂的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了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2021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以城区常住人口为标准限制了建筑高度,即便是超大型城市,也不允许新建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这一政策有效遏制了各地盲目攀比建设摩天大楼的冲动。
从"高度狂热"到理性发展
其实,中国摩天大楼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高楼建设相对滞后。1979年,上海建成的上海宾馆仅有24层、92米高,却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直到1990年代,随着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的开发,中国才迎来了第一波高楼建设热潮。
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以384米的高度成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此后,上海金茂大厦(420米)、广州西塔(432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相继建成,中国的城市天际线开始变得越来越壮观。2015年,上海中心大厦以632米的高度成为中国新的高度巅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们对摩天大楼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理性。单纯追求高度的"摩天大楼情结"已经不再是城市发展的主流思路。
一方面,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开发商不再热衷于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的超高层项目。另一方面,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高楼大厦来彰显城市形象。
事实上,国际上对超高层建筑的态度也在变化。曾经被视为经济繁荣象征的摩天大楼,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看作是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的代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过了疯狂建造超高层建筑的阶段,更多地转向了注重建筑功能和环境友好性的发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筑业的技术实力并不会因为不再建造超高层建筑而有所减弱。恰恰相反,中国建筑业正在将技术创新的重点转向更有社会价值的领域,如装配式建筑、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等。这些领域虽然不如超高层建筑那样引人注目,却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高楼停止在632米,与其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战略选择。它标志着中国城市建设从追求"高大上"到注重实用性、宜居性的转变,也体现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作为基建狂魔,中国完全有能力建造更高的楼,但更高不一定意味着更好。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理性地看待摩天大楼,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才是明智之举。
摩天大楼固然能成为城市的地标和名片,但真正的城市魅力来自于宜居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丰富的文化和高效的服务。未来的中国城市建设,应当更多地关注这些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以高度论英雄。毕竟,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创造更多的世界纪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