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国从秦朝到大清一共经历了14个王朝,14次朝代更迭,近二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为我国造就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
各朝的文物一直被视为珍宝,因为它不仅是文化的象征,还是历史的见证者。
其中有一套石鼓,自秦朝一直延续至今,被各朝皇帝视为珍品,更被看作天赐神鼓。
当年,老蒋逃往台湾时,曾带走大量的文物,这套石鼓就在其中,但是却因为太重,导致飞机无法起飞,紧急当中只能舍弃。
这件石鼓来自哪里?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蕴含着什么历史秘密?既然没有到台湾,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这件宝物叫“陈仓石鼓”,一共十件,每一个上面都雕刻着方正苍劲的文字,据史书记载,上面刻有秦王狩猎、训练军队、祭祖、饮食等,说明这石鼓始于秦朝,但有一项记载特别耐人深思,即“石鼓现身之时,必将战争四起。”
就这一句话,让这陈仓石鼓变得十分神秘。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它颠沛流离的命运和它所见证的战火。
陈仓石鼓属大秦之物,但奇怪的是自秦亡后的汉和魏晋时期都没有相关的记录。
自秦后,第一次出现是在大众视野是唐太宗初期,陕西的陈仓山一带,今天又叫作石鼓山。那里地处秦岭,山上乱石纵横,极为常见。
一位老人放羊之时,发现了几块形状大小雷同的大石头,本来并没有在意,因为这样的石头不足为奇。
然而有一天,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偶然发现这几块与那些尖牙利爪、怪石嶙峋的石头不同,仔细一看这几块的形状更像一面大鼓,而且质地也十分不同,最奇怪的是上面还刻着弯弯曲曲的文字。
这山上怎么会有刻字的石头?
他每天都在这里放羊,为什么之前没有见过?
一连串的疑问,让这位老人惊慌失措,不知道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
因为他不识字,于是就赶着羊群跑下山,想去找识字先生来看看这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可是这文字实在是太奇怪了,连镇上学问渊博的老先生也看不懂,这样更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每天都会有人上去看,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好奇地上前去摸上面的字,会被大人呵斥不能乱动,于是,这几面石鼓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越发地神秘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块大石头成为村民口中的神话故事,还一度被视为神物,谁家有个病灾的都会上来拜拜,如果真的转好了,就会上来烧香拜佛还愿,于是又成了大家的转运神石。
然而,百年之后的一场安史之乱,完全打破了这石鼓的宁静,开始了颠沛流离。
这场大唐史上最大的暴乱,让富丽堂皇的宫殿顿时失去了光辉,惊慌失措的唐肃宗为了躲避战乱,带着亲信逃到了雍城行宫。
这里离陈仓山不远,转运石鼓的故事很快就传到了他的耳中,被乱臣贼子吓破了胆的他,怎会去现场跪拜,于是马上命人去将石鼓运到行宫来,自己要日夜供奉,顶礼膜拜,祈求上天能让他逃过这一劫。
可天不作美,石鼓进入雍州城没多久,叛军都攻进城池,为了不让石鼓落入叛军手中,坏了他大唐的基业,想出了就地掩埋的法子,并宣称石鼓已被毁,待到来日平叛后,再来取出。
但是没想到这一埋竟是50年,当皇帝想起在雍城还有这一圣物时,命当地官员速速挖出后,送到京城。但是,唐朝末年,本来就烽烟不断,就在这转运的途中,十块石鼓均失去了踪影。
自唐盛世被找到,又在乱世丢失,这仿佛成了一道魔咒,无形中主宰着石鼓的命运,也暗示着一个时代的辉煌和落败。
自唐末丢失后,很长时间里都无人问津,可能石鼓的传说已随着战乱消失。直到宋仁宗时期又开始重见天日。
宋仁宗是大宋第四代皇帝,有一次他在读野史传记时,无意中发现了陈仓石鼓的秘史,这一发现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很快就张贴出告示,找到石鼓者,奖赏重金。
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去找石鼓,有一种势在必得的架势。
当陕西太守陈大山得知此消息后,就犯起了寻思,既然叫陈仓石鼓,是不是会和陕西境内的陈仓山有关。
一打听不要紧,这被悬赏重金的石鼓当地就是在他的地盘丢失的,这一信息简直让他心里乐开了花,命人四处打听石鼓的下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找到了告示上的石鼓,对比画像,一模一样,可悲的是只找到了九面,另一面依然下落不明。
由于皇上如此看重,又事关重大,陈大山自然不敢谎报,就如实上奏找到9面石鼓的消息,虽然少了一面,但宋仁宗依然大喜。
后来有位老收藏家在陈仓山附近看到一块和石鼓很像的大石头,但就在他发现时,有人正在用他磨刀,由于长时间的打磨,上面的文字已开始模糊不清,真是让人心疼不已,当年被皇上重金悬赏的第十面石鼓,竟然成了屠夫手下的磨刀石。
就这样在老收藏家的帮助下,十面石头大鼓终于又团聚了。
后来到了宋徽宗时期,这位博学多才的皇帝更对这十面传世的大鼓爱不释手,于是他奇思妙想,让人用黄金将石鼓上的字填充起来,变成了金字石鼓。
他还十分认可传闻所言,认为这石鼓里肯定暗藏玄机,于是遍寻天下文人异士,共同来探寻这石鼓的秘密。
可就在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又发生了,本来9面大鼓一起安稳地度过了三十多年,但当第10面出现时,再次引发了魔咒。
金人攻下汴梁城,靖康之变应运而生,大宋皇帝被金人带往燕京时,一路同行的还有这十面大鼓,当时金人首领认为这十块大石头太过沉重,不仅难以运输,而且还耗时耗力。
但有人提议说大宋皇帝十分重视,又如此巨大,里面肯定藏了许多宝贝,为掩人耳目才用石头制作。
可是他们摸索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丝破绽,断定这就是普通的石头,不甘心的金人将所有的金箔刮了下来,将传世之宝丢到了城门外的乱石岗中,可见金人根本不懂中原文化。
到了1234年,北宋大军攻下燕京,天下再次回到汉人手中,幸运的是这十面石鼓被朝中大臣找到,一并带到北京,朝廷为他们制作了护栏,专门保护起来,它们在这里安稳地度过了几百年,见证了元、明、清三代的风云变幻。
但到了大清末期,朝廷昏聩无能,帝国主义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时间各路妖魔齐聚北京城,许多珍宝被掠夺一空,或惨遭损毁。
但陈仓石鼓却在这乱世中保存了下来,由于它过于沉重,不方便携带,而且在外国侵略者眼里他就是几块石头,比不得金银珠宝和漂亮精致的物件,因此,这石鼓才得以继续留在京城。
清政府落败后,中国进入了山河动荡、风雨飘零的近代,各大军阀拥兵自重,紧接着又迎来了日军侵华和国共内战,十面石鼓又开始了流浪的命运,还险些被老蒋带到了台湾。
所谓盛世的黄金,乱世的古董,在军阀混战时期,这些故宫的文物就入了冯玉祥的眼,但他也只是粗人一个,根本不识得陈仓石鼓的价值所在,主要也由于不好搬运,所以又让这“十个兄弟”躲过了一劫。
特别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受到了文物专家,还有老蒋、汪精卫等人的保护,毕竟是喝过洋墨水的,懂得其中的厉害和历史价值,按说他们应该能安稳下来了吧,但是很快又落入了更混乱的局面。
日军打响侵华战争,并快速吞并了东三省,眼看着北京危在旦夕,为了避免城内的文物再次被洗礼,所以国民政府计划将文物南迁。
然而计划还没有最终确定,搬迁的消息却不胫而走,一时间北京炸了锅,在搬与不搬之间争执不下,有人认为这都是重要的文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国宝,不能随意迁动。
还有人说日本鬼子打过来了,国民政府这是要放弃北京了,如果这样百姓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支持南迁的人则举出了圆明园的例子,认为文物受不到应有的保护,必将遭到更大的损失。
就在双方久争不下之时,日军即将攻破山海关的消息传入北京,这下看来是必须要搬了,于是在国民党的护送下,所有文物都被搬上了军车准备运往上海。
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相继又被运到南京、汉口,运输途中随时会遭到日军飞机轰炸,运送文物的汽车不停地在战火中穿梭,在一次次的血雨腥风中,有的被丢失,有的遭到损坏,万幸的是装石鼓的箱子一直完好无损,仿佛得到了上天的庇佑。
1945年,日军惨败,抗日战争结束,几十年的动荡终于稳定了下来,文物们也该居安定所,于是在老蒋的指挥下,这批珍宝重新搬上了汽车,向着南京方向驶去。
按理说它们不应该去往北京吗?当然不会,因为这批文物一直在老蒋的手里,而他的首府是南京,很显然他要占为私有。
但是,经过了三年的较量,老蒋的大军逐渐日落西山,眼看大陆已无他的立足之地,在最后时刻,他和儿子蒋经国商量要将多年搜刮积攒的金银珠宝和这些文物一起运往台湾。
1948年12月,南京码头的国民党军队忙得不亦乐乎,不断搬运着大小的木箱子,旁边的管事还不停叫嚷着一定要小心,这都是宝贝。原来老蒋这是要逃往台湾了,而这些箱子里装的都是被他占为己有的文物。
这次文物的转运,老蒋还是经过了周密的安排,他认为此去台湾路途较远,船运有一定的风险,所以装上船的都是他认为不太重要的和不容易损坏的,而特别贵重的都要上飞机,这样更加保险,而这十面石鼓也在空运的名单中。
可是人算还是比不上老天,意外还是发生了。
国民党大势已去,危难之际各路人马都忙着逃命,本来安排得井井有条的运输工作,被一瞬间打破,准备空运的文物在慌乱中搬上飞机。
然而,就在准备起飞时,飞机发出超重信号,虽然负责人有点为难,但必须卸下部分才能起飞,这可是人命关天。
突然有个士兵叫道,这几块都是石头,又重又占地方,肯定不值钱。
这群大头兵知道什么,此时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小命,稍晚一点可能就要当俘虏了。此时,领头的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还是逃命要紧,到时就算有人问起,就说不知道,然后快速将石鼓卸下,逃命去了。
后来,我们的专家听说有文物被遗弃在机场,迅速赶往现场,才发现这正是大家费尽心机保护的石鼓,就因为太笨重又其貌不扬,才有幸被留在了大陆,然后用专车护送到故宫博物院,总算是安定了下来。
世人都认为石鼓其貌不扬,但只有真正懂得石鼓的人才能看到它的价值,上面的文字刚正优美,正是从象形字到方块字过渡的篆书,而石骨的发现说明秦朝就有这种字体,应该是当时统一文字前的基础文字,是现在书法的始祖,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但是经过了二千多年的风雨蚕食,又经历了几十年的战火洗礼,上面的文字大多已损毁,这让专家们心疼不已。
为了让石鼓重现真身,博物院专门组织修复小组,并向收藏专家郭宝䘵先生讨教了修复秘方。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石鼓以全新的面貌展示于世人面前,并在2012年评选的九大镇国之宝中名列第三,稳居故宫博物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