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冬天,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下着雪。
冷风灌进走廊,铁门咣一声关上,声音在高墙内回荡了好几秒。
文强坐在房间一角,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资治通鉴》。
他又被叫去谈话了,还是老问题:“认不认错?写不写悔过书?
他摇头,轻声说了一句:“我可以写我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但我不会写我没做过的事。
这事儿不是第一次了。
二十六年,问了多少次,他就拒了多少次。
可是说起来,这个人其实和普通人想象的不一样。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权贵,也不是双手沾血的刽子手。
他是个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人,后来转入军统,当过东北督察处处长,也曾经是“剿总”中将副参谋长。
他的履历复杂得很,跟共产党也不是一刀切的敌人。
那时候东北局势很乱。1947年初,陈诚奉命去东北主持军务,蒋介石想靠他稳住战局。
但陈诚一到东北,发现军纪松散得不像样子。
军官一个比一个会捞,各部队擅自设“留守处”,实际上就是藏老婆、藏姨太太、藏赃物的地方。
有人把军需物资当生意做,军费像水一样流出去。
陈诚急了。
他知道打仗打不过林彪,但他想在整顿军纪上立点功。
于是就动起了“清洗”的心思。
督察处是关键一环,文强正好在这个位置。
他手上有一麻袋的匿名信,检举这检举那,很多问题都能顺藤摸瓜查下去。
陈诚看中了他,开始大力支持。
结果不到几个月,三名中将被捕,几十名将校被抓。
传得最厉害的是那三十七人,说是“活埋”的,“连审判都没有”。
但后来查阅资料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比如李修业,原来是东北保安司令部的一个区司令,战后还在江苏做政协委员。
李耀慈后来去了李弥的部队,田湘藩的下落倒是真的没查到。
也就是说——所谓“枪毙三个中将”,最少有两个没死。
那文强到底知不知道这些人后来没事?很可能不知道。
他是怎么离开东北的?那也是个突然的决定。
陈诚后来对他起了疑心,消息是叶楠(当时国防部情报处长)透露的。
他说:“你得走了,再不走可能连你也要进去。
文强听完当天就给郑介民发了密电,请求调离。
只留了一张字条:“有要公,奉召赴宁。”然后人就没影了。
这事儿后来在国民党内部也传得沸沸扬扬。
陈诚整军整得太猛,搞得军心浮动。
杜聿明、熊式辉、顾祝同这些将领私下里都不满意,有人说:“是整顿?还是清除异己?
杜聿明在回忆录里写得很直白:“陈诚飞扬跋扈,偏袒自己人,整谁不整谁,心里有数。”他还提到一次去“看”陈诚,说那人满面红光,根本不像生病的人,反倒像松了口气。
陈诚后来怎么走的?1948年,他灰溜溜离开东北,走的是“夫人路线”。
让妻子去找宋美龄,宋美龄又去求蒋介石。
蒋最后把陈诚调走,换了卫立煌顶缸。
东北战场至此算是彻底交给了解放军。
而文强呢?他被调到淮海战场,跟着杜聿明,又一次卷进了失败。
战败被俘,进了功德林。
他不愿认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干坏事。
他说:“我没杀共产党,也没搞破坏,我抓的是贪官,是祸害百姓的人。
这话有一部分是真的。
文强确实没参与镇压地下党。
他的举报对象,很多是军中腐败分子。
但问题也在这里:他提供的线索,成了陈诚整人的工具。
他以为那些人被“法办”,其实连审都没审就“处理”了。
这事儿他未必知道,可是历史会记着。
他在狱中表现很好。
管墙报,搞文艺,成立图书馆,过年还写纪念文章。
看守员对他印象不错,连监狱长姚伦都成了朋友。
两人后来还一起参与了电影《决战之后》的顾问工作。
可悔过书,始终没写。
周恩来知道他在名单里,曾派萧劲光去看他。
那次他一度以为能见到周总理,结果直接被送到德胜门外功德林。
所长找他谈话,他说:“写封信可以,悔过书不写。
1975年,他被特赦。
算是最后一批。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起他是“东北整风第一功臣”。
- 参考资料:
- 杜聿明,《我在辽沈战役中所见之国民党高层百态》,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 姚伦,《功德林岁月:战犯改造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 文强,《口述自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5年。
- 《文强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 李守孔,《中国现代史》,三民书局,1998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