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深入贯彻 "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要求,创新构建 "课程思政 + 专业教育 + 实践创新" 三维培养体系。其研发的 "智慧边坡稳定性监测评估系统" 项目,将《工程地质》《土力学》等专业课程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工程人才。
科研筑基:破解行业痛点
李兆华教授团队长期深耕岩土工程领域,在边坡监测与防灾减灾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依托其主持参与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创新性提出二阶功监测理论,将归一化二阶功作为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解决了传统监测数据难以直接给出稳定性量化结果的技术瓶颈。团队研发的二阶功监测系统和基于分岔破坏准则的稳定性评价算法,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精细化边坡稳定性监测和预测,相关成果发表于《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等国际权威期刊。
赛事驱动:学生创新反哺科研
在李兆华教授指导下,学生团队将课堂所学《土力学》《边坡工程》等理论知识与科研项目深度结合,针对传统监测设备功能单一、维护成本高、无法实时量化稳定性等问题,研发出一体化监测设备与智慧评估平台。学生在实验室与施工现场反复调试,优化设备功耗与数据传输稳定性,最终形成集硬件集成、云平台分析、三维可视化预警于一体的解决方案。通过24小时全时监测、三维可视化分析及智能预警模型,使边坡事故预警时间缩短 86%,维护成本降低 32%。
产教融合: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依托李兆华教授担任专家委员的北航云南创新研究院,项目团队与中电建十六局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在福建联合梯田生态保护工程中,系统通过自动化监测减少人工巡检频次,助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内蒙古长山壕金矿项目中,学生团队创新研发的 “十面体多模态传感器” 成为核心装备。监测设备使维护成本降低 32%,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秒内。通过集成多个高精度应变式压力传感,实现三维空间变形数据的全向采集,较传统单点监测设备精度提升 67%。在矿山内高湿度、强震动的复杂环境,设备在 - 40℃至 70℃极端温度下仍能稳定运行,数据传输中断率从行业平均 15% 降至 2.3%。避免经济损失逾千万元,体现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的责任担当。
四、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项目实施过程中,李兆华教授创新 "三位一体" 培养模式:通过《工程地质》课程夯实理论基础,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借助学科竞赛激发创新思维,“真题真做”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成员吴欣桐研发的 "岩土稳定性监测评估平台" 获国家软件著作权,另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阳光学院智能建造学院通过 "四力合一" 育人模式,将科技创新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出既懂专业技术又有家国情怀的工程人才。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深化 "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为建设 "韧性城市" 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领军人才。
撰稿人:邱明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