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财政部5月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经较上个月减少了约189亿美元,减少至7654亿美元。而英国在增持289亿美国国债之后,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了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国,总持有量达到了7793亿美元。日本仍然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持有11308亿美元美国国债)。
中国持续减持美债,核心原因毋庸置疑是美元风险大,叠加美国债务规模已超36万亿美元,违约风险上升;中国通过增持黄金和多元化资产配置,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及金融制裁风险促使中国调整外汇储备策略。
英国的增持动机,主要受脱欧后的金融战略影响:英国需巩固与美国的经济纽带,吸引更多美元流动性支持伦敦金融城地位,并缓解自身3340亿英镑的到期债务压力;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下,美债仍是短期避险资产,英国作为美元离岸中心承接欧洲资金流入。
5月16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美国丧失在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唯一的Aaa评级。穆迪高级副总裁威廉·福斯特当时表示,美国政府必须应对处理不断扩大的预算赤字问题,如果不采取纠正措施,债务状况将越发不可持续,也将与AAA评级不符。
美国信用评级全面下调的深层原因原因包括:债务规模失控,美国联邦债务总额达36.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并且这一情况还在恶化;美国政治极化与治理失效,债务上限谈判屡次陷入僵局,政策碎片化削弱市场对财政整顿的信心;缺乏中长期财政框架,福利支出(如社保、医保)因人口老龄化持续攀升,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将从73%持续增加;利息负担激增,高利率环境下,2024年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18%。
美国评级下调,暴露了美国财政政策的不可持续性,迫使政府在高利率环境下平衡债务管理与经济增长。若结构性赤字(如减税、福利支出)无法调整,财政灵活性将进一步受限。
美债作为“无风险资产”的光环褪色,推动各国加速减持美元资产、探索替代性储备货币(如人民币、黄金),加速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
英国超越中国成为美债第二大持有国,反映了地缘经济策略的调整;而美国信用评级遭全面下调,则是其债务膨胀与政治失序的必然结果。二者共同指向美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衰退,可能加速全球金融格局的重构。长期来看,美国需通过财政改革与政治妥协重建信用,否则或将面临更深远的经济与金融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中国央行已在3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4家人民币清算行,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2024年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达26.6%,熊猫债发行规模创新高,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试点突破。
随着美国信用评级下降,美元、美债风险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迎来历史机遇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