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重病老人被家属推至银行办理业务后不幸离世,这场令人心痛的纠纷,折射出金融服务中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
事件回顾: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5月14日湖南株洲某银行网点,家属为重病住院老人办理5万元定期取款遭拒,工作人员坚持要求本人到场。据澎湃新闻报道,最终老人坐着轮椅到网点后突发状况,经抢救无效去世。银行方回应称已成立专项组配合调查。
制度背后的三个断层
服务承诺与落地执行的温差
核查事实:根据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金融机构应为行动不便客户提供上门服务。但据界面新闻2023年调查,38%的受访者遭遇过银行拒绝上门办理业务。
科技赋能与基层应用的落差
工商银行2022年报显示已建成1.2万个“云柜台”服务点。
建设银行生物识别系统通过公安部三级认证。
但《金融时报》调研发现,29%的智能设备因审批流程复杂被闲置。
风险防控与人文关怀的错位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指出:“部分机构将防风险异化为免责工具,用流程合规替代实质合规。”
破局之道:这些实践值得借鉴
人性化服务创新案例
上海某银行推出生命通道服务,重症患者凭医院证明可远程授权
深圳试点家庭数字账户,直系亲属经公安系统核验后享有应急权限
江苏银协建立特殊需求服务白名单,已纳入3.7万老年客户
技术应用的合规边界
根据《民法典》第1219条,医疗机构未尽到诊疗义务需担责——此原则同样适用于金融服务场景。
留给行业的思考题
当北京某银行用救护车接送客户办理业务获得点赞,当浙江某网点因配备医疗急救设备登上热搜,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技术能实现远程核验、制度已预留弹性空间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发生株洲这样的悲剧?假如当班银行工作人员问到老人目前身体健康状况怎样?合不合适来银行办理业务?也许情况完全不一样。
如果银行开通紧急服务快速通道,您认为需要设置哪些必备条件?(例如医院证明/公证文件/亲属连带责任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