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北深山里有群人身份证印着“穿青人”。可国家认定的56个民族名单没他们身影。67万人口录入身份信息时总被系统卡住。
他们不愿填汉族也不想归为苗彝等民族。“穿青”是刻进骨子里的名字怎愿舍弃?这身份之谜得从六百多年前明朝说起。
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云南。
战事结束后部分江西湖广将士留黔西北。他们开垦荒地穿靛青色长衫“穿青人”名传。如今专家对穿青人后裔归属争论不休。
贵州民族研究所发现他们用语有明代官话影。“筷子”叫“箸”“太阳”称“日头”似《洪武正韵》。可家谱记祖先从江西吉安湖广麻城迁来像汉族后裔。
另一派学者拿出DNA检测结果来反驳。
基因里有汉藏苗瑶语系成分或是融合新群体。
1953年人口普查穿青人民族归属吵翻天。
说汉族吧他们有独特习俗说不是语言又相近。
专家提议归为汉族支系穿青人代表当场反对。2003年公安部出折中办法身份证可写“穿青人”。但没正式民族编码让他们生活处处遇麻烦。
住酒店前台查不到身份信息孩子升学资料难填。去医院挂号银行贷款那个身份证常成绊脚石。可穿青人从未动摇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纳雍县杨奶奶总唠嗑祖先带来中原手艺规矩。青布长衫袖口七道花边衣领三折都是老讲究。
农历三月“跳花节”全寨穿传统服饰跳“穿青舞”。傩戏面具舞步藏着祖辈流传的古老文化。
“我们就是穿青人不想和别的民族混着算!
”这话是不少穿青人坚守文化的心里话。如今穿青人生活拧成“矛盾绳”挺特别。
没在56个民族名单却能享少数民族政策。
2014年统计超95%穿青人拒改汉族成分。“穿青人文化节”上万人穿传统服饰很热闹。教育上2022年3278个穿青考生高考加20分。
2023年贵州公务员招考留47个岗位给特殊群体。这政策红利让他们身份认同感更强了。但也有15万穿青人离开大山进城扎根了。
有人疑惑:能享政策何必非得争个名分?更多穿青人说:这不是好处是几百年的文化根!
有人提议设单独民族代码解决身份证麻烦。
可这事儿哪有说起来那么容易呢?身份认定是尊重历史还是该顺应现实?
文化坚守和生活便利之间咋找平衡?各位读者你咋看穿青人的身份困境?
要是你会为便利妥协还是坚守独特身份?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和观点!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源于公开信息,若有问题请联系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