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关村咖啡馆里的PPT还没凉透,O2O的泡沫吹得正圆。投资人堵在创业者的门口,手里攥着大把美金,求着你烧。那时候,打车不要钱是基本操作,充100送100是平台标配。
司机师傅们一个月轻松过两万,叼着烟跟你说:
“这才是互联网改变生活。”
十年过去了。2025年的冬天,风有点冷。
前段时间,交通运输部刚甩出了2025年9月份的网约车数据。我瞅了一眼,手里的咖啡,瞬间就不香了。
![]()
一、消失的订单,冰冷的铁拳
最新的数据是这样的:
2025年9月,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这名字够长,我们就叫它“网约车天眼”吧)总共收到了7.58亿单。
这个数字,环比8月,下降了3.9%。
你可能觉得,3.9%,洒洒水啦。股市里一个低开都不止这点。
别急。兽爷我最喜欢看同比。和2024年9月的9.89亿单相比,今年的订单,同比暴跌了23.36%。
一年时间,四分之一的订单,人间蒸发了。
9月份,有中秋,有国庆假期的预热,理论上是“金九银十”的旺季。结果,市场结结实实挨了一记重拳。
财新那边的朋友说,这可能跟“新的统计方法”有关,新算法自动挤掉了4%的水分。
呵呵。就算刨掉这4%,那也是近20%的雪崩。你不能说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是统计局的。
更要命的是另一个数据:客单价在降低。
这意味着,不仅打车的人少了,就算还在打车的人,也变得抠门了。以前出入CBD,必叫“专车”的Tony、Mary和Vivian,现在老老实实挤进了“拼车”和“快车”里,或者干脆扭头走进了地铁站。
订单暴跌,大家都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得拆成两个问题来问:
乘客去哪儿了?
抢不到单的司机去哪儿了?
二、乘客的脚,投给了地铁
我们先说乘客。
很简单。2025年,大家都在“消费降级”。
不,说降级都不准确,应该叫“消费复位”——回到它本该在的位置。
网约车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出租车。它在十年前之所以能火,不是因为它有多牛逼,而是因为资本拿钱当柴火烧,用百亿补贴,把一个30元的出行服务,硬生生打折到了10元。
它用十年时间,把一代人从地铁和公交站,强行拉到了私家车的后座上,养成了一种“伪精致”的出行习惯。
现在,火灭了。
2025年的经济形势,大家心里都有数。年初喊的“开门红”和“强复苏”,到了下半年,都变成了“稳住”和“活下去”。
反映在个人身上,就是口袋里的钱,真的不多了。
以前在国贸上班的Lucy,月薪两万,敢花一万五。下午三点,从东三环打车去西单吃个甜品,100块车费,眼都不眨。
现在的Lucy,哦不,现在她是刘翠花。她发现房贷一分不能少,孩子的补习班一分不能停。于是,那张充了500块的地铁卡,又从抽屉里翻了出来。
“15块的网约车起步价 VS 4块钱的地铁全程”,这道选择题,今年的人们,答得异常坚决。
乘客去哪儿了?
他们在地铁里,在前胸贴后背的早高峰里。
他们在共享单车的座椅上,吭哧吭哧地骑在非机动车道。
他们在楼下的公交站牌前,焦急地刷着“实时公交”APP。
他们甚至哪儿都没去。
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应酬。以前每周三次的饭局酒局,现在变成了每周一次的“预制菜”加热。两点一线,成了打工人的最终归宿。
没有了出行场景,哪来的网约车订单?
一位在上海开专车的师傅跟我说,以前晚上10点后,陆家嘴和新天地的单子是抢不到的。现在,他晚上8点就敢收车回家了,因为:
“鬼都没有一个。偶尔来一单,是去浦东机场的,60公里,平台补贴完才100块钱,开过去我空放回来,油钱都保不住。”
看吧,这就是现实。那个曾经被资本催熟的“随时随地,想打就打”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乘客们,回家了。
三、司机的“围城”,无路可逃
乘客的消失,是需求端的萎缩。
而供给端,却在疯狂“过剩”。
我们来看另一组数据。
截至9月30日,全国共有393家网约车平台公司拿到了许可。这个数字,环比持平。
平台没少,一个都没死。
而司机呢?虽然没有9月的准确数字,但我们看上半年的趋势就知道,网约车司机证的持证人数,早已突破600万,并且还在涨。
为什么?
因为大环境不好,实体经济、房地产、教培、互联网……一波波的裁员潮,把无数中年男人,从写字楼的工位上,推向了社会。
他们能干嘛?送外卖,还是开网约车?
于是,几万块钱,租一辆“以租代购”的电车,一个中年男人最后的“体面”和“自由”,就焊死在了这块小小的驾驶座上。
393个平台,600万司机,去抢那7.58亿单。
平均下来,一个司机,一个月,126单。
一天,4单。
当然,这是被平均的。但“僧多粥少”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当下的惨烈。
这叫:“僧多粥无”。
订单暴跌,对乘客来说,只是出行方式的改变。
对司机来说,是生计的断绝。
我认识一个在深圳跑车的老王,他去年刚“优化”下岗,背着30年的房贷,入行开了网约车。
去年,他每天跑12个小时,一个月流水能过万,扣掉租车和充电,到手好歹有个七八千。
今年,同样是12个小时,不,他现在要跑14个小时。早上6点出车,凌晨1点回家。
“你知道最难受的是什么吗?不是累。是坐在车里,两个小时,一个单都不响。你看着那个屏幕,比你的脸还干净。那种绝望,你懂吗?”
他现在一个月的流水,勉强到7000。扣掉一切成本,到手4000。
深圳,4000块,一个背着房贷的中年人。
所以,司机去哪儿了?
一部分像老王一样,还在“围城”里耗着。他们不敢停,因为“以租代购”的合同在那儿,停一天,就违约一天。他们是现代的“骆驼祥子”,拉的不是车,是命。
另一部分,跑了。
他们把租来的车,扔回给租赁公司,押金都不要了。他们是真的跑不动了。
他们去哪儿了?
也许是去了更内卷的外卖行业,也许是回了老家,也许……我不知道。
四、平台的“夹心饼”与最后的疯狂
乘客跑了,司机麻了。
那平台呢?
滴滴、高德、T10、曹操……这393家平台,是不是该急了?
他们急,但他们也没办法。
他们就像一个被架在火上烤的“夹心饼”。
往上,是监管。
“网约车天眼”死死盯着你。“合规率”是K.P.I.,你敢不清退不合规的车辆,明天就约谈你。9月份的数据里,广州、长春、沈阳的合规率还在下降,估计已经被“通报批评”了。
往下,是司机。
你敢再提高抽成?现在司机的“抽成”加上“信息费”和“服务费”,到手早就不到80%了。你再抽,司机真的要揭竿而起,集体“熄火”了。
往左,是乘客。
你敢涨价?你涨一块钱,“消费复位”的乘客们,能立刻让你知道,什么叫“用脚投票”。他们扭头就去坐地铁了。
往右,是对手。
393家平台,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高德、美团、甚至抖音这种“聚合平台”的入局,让战局更加混乱。
他们自己不养车,不养司机,他们只是订单的“搬运工”。他们用流量优势,把所有平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让他们互相“比价”。
你为了抢单,只能“贱卖”自己。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魔幻的2025年:
一边是司机在哀嚎“没单、没钱”。
另一边是乘客在抱怨“打车贵、高峰期叫不到车”。
钱,到底被谁赚走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网约车订单暴跌,大家都去哪儿了?
答案很残酷:
乘客,回到了10年前,回到了公共交通里。
司机,困在了10年后,困在了这套“资本-平台-租赁”的系统里。
至于那些曾经满天飞的“补贴”、“风口”和“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
它们哪儿也没去。
它们就像中关村咖啡馆里那杯早已凉透的咖啡,静静地躺在那里,等着下一个“B王”的PPT。
而那些曾经被风口吹起来的普通人,现在才发现:
风停了,自己原来不会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