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开波
(一)二郎庙村
这里,是我的故乡。
以前,叫三星村,后来才叫二郎庙村
这里,以前确实有一座庙,名叫二郎庙
庙前有一棵大华栎树,很大很大的古树
后来,庙拆了,树倒了
原本,静态的地标撑不住时间的蚀骨
现在,只留下一个村庄的名字
纪念着曾经的那座庙
(二)厚土薄地
二郎庙周边
有厚土和薄地
厚土是黄泥巴
种小麦的好地
薄地是沙土
种红薯的好地
其实不管是厚土薄地
都可长包谷,小麦,红薯
只不过收成好坏不一
还有,
种薄地和种厚土的身份也不一
而今
厚土薄地全都架荒
没有了原生态的粮食
从而,也抬高了卑微者的身份
住在这里的所有人
幸福指数便扯平了
(三)雾笼的村庄
这个地方
很小很小的小千世界
但说来神奇
没有海却又有海
而海,是常年有雾的雾海
每天清晨
雾气流动
笼罩整个村庄
在烟与纱之间而渺渺的白色
幻化出无形的朦胧
让村庄多了一层神秘感
直待云消雾散
(四)青山再现
以前
这里树密林深
后来
木耳涨价
林木几乎被砍
曾经的满眼青山
也就秃了
河水也开始断流干涸
随之
封山育林的标语
醒目的红漆大字
刷在张坝公路内侧的山体上
我离开那儿时
小树苗己在生长
且慢慢增多
渐渐长高变粗
不再孤单地成了小树林
几十年过去了
秃山再现秀林
欢唱的鸟儿正在枝头感恩森林而歌
森林也感恩人们而释放成氧吧
人们为绿水青山的美好而欢欣
于是
又出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画卷
(五)那里的童年
小时候
一群孩子
调皮且很贪玩
爬树摘果子
下水抓鱼蟹
进地掰玉米挖红薯
小偷小摸的事儿也敢干
光屁股下河洗澡
挽袖子上树掏鸟
调皮捣蛋到处乱窜
背着书包上学
几百米的距离
中途学会逃课
苞谷杆稻草集子藏身
只要老师同学不告状
家长没发现
便浑浑噩噩混过一天
即使露馅
挨揍也管不了几天
懂事的孩子
学习之余
打猪草砍柴禾放牛羊
帮大人分担家务活
常被夸赞
其实好孩子更惹人艳羡
小时候有自寻的快乐
弹珠子打翘板
跳跳绳踢毽子荡秋千
叨羊老鹰捉小鸡捉迷藏
有很多游戏能玩
翻山越岭看电影
刷情在余兴未尽时己被重演
腰上捌把木枪
手上挽着弹弓
木刀竹剑
演好人扮坏蛋
嬉戏打闹
无忧无虑好不心欢
当然
小时候
也有所盼
最盼莫过于过年
放鞭炮
吃好饭
还能把一身新衣服穿
自然
这些都是小时候的事儿
长大后
才发现
又被下一拨下一拨人翻版
那段时光
美其名曰
童年
(六)仅剩的老房子
我的生命从那儿开启
青春年华从那儿逝去
暮年流落异乡他地
怯生生地还乡
偶尔可见
仅剩不多的土墙青瓦的老房子
撇在半世流光后
仍在风雨里苦度天年
诉说着几代人进进出出的记忆
残败的墙头
破损的瓦片
衰草与青苔
伤痕累累的牵绊
只为守候
留下根的尘世记忆
饱尝艰辛的游子
感怀至深的情感
汇入老宅旁轻流的小溪
倾诉人世间变迁轮回的故事
(七)紧锁的大门
回来时才发现
土墙坯子瓦房早己少见
砖混的小楼星罗棋布
农村的房屋越来越漂亮
但是
紧锁的大门
告诉我此处已空空无人
亦或
留守的老人
正在养他的土地里奔命
留守的儿童己在校园里展望未来
反正
房屋只与铁锁相依为命
我只是回乡的路人
与这紧锁着大门的新房屋相互陌生
我每走到一家门前
会望着小楼盯着门锁
回想这里曾经的光景
猜想现在的房主是不是曾经的某某
其实
在农村早己有了一场革命
很多人外出务工
甚至搬迁进城
农村只剩留守老人与儿童
原来的宅基和土地
或闲置
或住着不愿离开的老人
或转卖给更偏远的农民
我不纠结现在这儿住没住人
还是继续猜想
这把锁
原本是锁门的
它根本锁不住贫穷
更锁不住
不愿认命的心
离开的不一定是逃兵
也许
多年以后
铁锁已锈蚀
蜘蛛建好宫殿的大门
却敞开着
迎接
和我一样熟悉而又陌生的归人
(八)来去匆匆
匆匆来匆匆去
没有与儿时玩伴相聚
连久违的亲情
都没有足够体味
童年砍柴打猪草的小径
长满了葳蕤的杂树
无法找回昔日的记忆
我熟悉的那些人
已满脸沧桑
也没几个人能叫出我的小名
母亲的劳叨五味杂陈
如血如泣地滴在我的心上
无奈的我呀,
只能再次背起行囊
回避无法面对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